试卷讲评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023-12-08 07:11: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研究 |
试卷讲评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教学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操作和实践才是最有效的。讲评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忌教师一言堂,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要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板演,或设计为理解题意的小实验让学生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假设猜测、凝练观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格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
目标性原则。明确目标应当是试卷讲评时首先要斟酌的问题,它既是试卷讲评课的起点,又是试卷讲评的归宿;它是试卷讲评课要努力的方向,是上试卷讲评好课的前提和保证。讲评课的教学目标应由教师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试卷上暴露出的问题有的放矢的确定。落实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做好课前的精心准备,认真阅卷评分,做好成绩统计分析。统计好平均分、合格率、优分率、低分率,各分数段的人数的分布情况,统计好每题的得分率、每题的解答情况(包括独特的解法、典型的错误)等。最好课前将试卷发给学生,了解学生对试卷讲评的要求,做好问卷调查和调查情况统计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
针对性原则。讲评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测试情况来确定,以提高讲评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要求教师备课前多了解学生对错的题是怎样思考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会在这道题(这类问题)上出错?”找出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规律上存在的问题,在思维方式、方法上存在的缺陷,这样讲评时才会击中要害。另外,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要找得准,敲得狠,注意集体引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使学生形成严谨的学风。
归类性原则。教师在讲评课时不能只是按照题号顺序讲评,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到的情景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对考卷上的同一类问题有一个整体感,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总结提高。一般分三类:没有或很少有差错的习题,通常不讲评或点到为止;部分学生有差错的习题,视具体情况适当讲评;绝大多数学生有差错的习题,这类习题往往属于迷惑性、综合性较强的考题,应重点讲评。
矫正性原则。讲评课后必须根据讲评课反馈的情况进行矫正补偿,这是讲评课的延伸,也是保证讲评课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可要求学生将答错的题全部订正在试卷上,并把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的试题(包括错解)收集在“错题集”里,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说明,给出相应的正确解答。教师要及时依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的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