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永远的椰子林
永远的椰子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34
  • 关注人气: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是环境的产物---寒假读书有感

(2023-01-28 17:49:35)
1、《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一年前买了这本书。
     看到书名就有阅读的欲望,以为是教育方面的书籍。猜测内容可能是:在一位智慧母亲的守望下,叛逆的孩子步入正确成长轨道,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或者是在一位智慧老师的守望下,一个班级学生如何茁壮成长……总而言之,书中一定有一把金钥匙。
     初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印象不太好,和自己的预测的故事差异太大,最主要就是它第一人称叙述中粗俗的表达,有些甚至是咒骂
    如:(离开学校的那晚)我使出全身力气大喊:‘好好睡吧,你们这些窝囊废!’我敢打赌,我把这一层楼的杂种全都喊醒了。不知哪个混蛋,在楼梯上扔了一地花生皮,我他妈的差点儿摔断我的混账脖子。

  “假模假式”、“伪君子”、“他妈的”是霍尔顿的口头语,他经常用它们形容成年人。哪怕当历史老师夸他父母是“再好没有”的人时,他也“打心眼里讨厌这个词,完全是假模假式,心里作呕”。
    书中的人物酗酒、说谎、性泛滥、玩世不恭……这种庸俗颓废的形象直接让我怀疑这本书的价值何在?
    硬着头皮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就束之高阁。只知道主人公名叫霍尔顿,学习不咋滴,五门考试科目四门成绩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满嘴脏话;喜欢一个名叫琴的女孩;对社会现象不满;有一个天真可爱的每妹妹;有正义感。愿意做一位麦田里的守望者。
   
    重新阅读这本书,有不同的感受。或许是职业的敏感,首先捕捉到的是青少年成长的环境问题。进而思虑到:我班学生的成长,如何尽最大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成长环境。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写作背景是二战后五十年代初。尽管很多人以为二战之后的美国所迎来的是全面化的繁荣富强,但事实是,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由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国民经济总体快速上升,而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提升到了新的一个水平。或许居安思淫是现代人的通病,在这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美国青年群体的生活富裕安逸,在丝毫没有生活压力的情况下,他们将多数的时间沉溺于酗酒狂欢与吸毒跳舞,染了很多的恶习。 这种青年群体在言行上的颓废与消极,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本身的发展原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时二战之后他们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因素。正如主人公霍尔顿所说:“越是贵族化的学校,小偷就越多。”对于青年人来说,生活物质条件的优越性不但没有使他们感到“幸福”,反而使他们自身培养出骄奢淫逸的恶习,而在这种物质生活丰富的前提之下,青年人的精神生活却是极为匮乏的,可以说已然出现了一种精神危机,可能会引出更为恐怖的社会危机,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多么重要!

    在小说中,霍尔顿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复杂化、都市化的颓废社会,社会民众对于冷漠与虚伪已经不再具有辨识度,人与人之间也早已习惯了一些肤浅虚伪的问候与冷漠卑鄙的手段。而戴着红色鸭舌帽的霍尔顿却对这种现象表示鄙夷,虽然他差点落入电梯工毛里斯的“陷阱”,但他最终还是表现出极力反抗的言行举止,但是与此同时,他也害怕受到父母的斥责与不理解。可是,转回到现实社会中,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像霍尔顿那样看穿社会伪善面目的青年人群却并不多,更多的美国青年所选择的则是顺从时代发展大流,在物质富足的生活中沉溺于自我享受,在恶习中浑然不知,更提不上对于精神的探索与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