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情感美国生活教育 |
带着俩娃儿去公共场合时候,孩子们一边玩儿,我也经常观察这些玩耍的孩子们。
从我的观察来看,一群孩子中总会有些是安静地独坐一边自己玩,有些则是总爱凑在一堆一起琢磨点啥东西,还有一些小孩则属于“活动家”,他们不停在场内走来走去,一旦见到有成人在场,还会饶有兴趣地过去主动“搭讪唠嗑”。对于最后这种小朋友,说真的我打心眼儿里还是很欣赏的。
试想:你正在低头看书或者就是静静地一旁休息,忽然对面走来一个金发碧眼的小美女或小帅哥来找你说话。她(他)手里拿着她刚完成的作品---从玩具区的厨房里刚煮好的一碗蔬菜汤或者刚拼好的火车---跑到你跟前让你看并很慷慨地递到你手中。她扑闪扑闪亮晶晶的大眼睛里满是友好天真,你又怎会拒绝她的好意?我想,大多数时候,你还会主动再跟她玩会儿或者聊几句。是的,这些小孩子就是这么可爱,这么“自来熟”,她们跟成人打交道是那么自然,一点没有拘谨或是害羞。说实话,每每看到这些金发碧眼的小人儿们这般自然地跟她身边并不相识的成人相处--或者是给人讲故事或是分享她的作品--总之一派和谐,我这个做母亲的还真是心生羡慕。
有一次和一位妈妈聊天说起这个问题(这位妈妈刚从加拿大转到这边,因为我们的孩子年龄相仿,所以很自然地会聊到孩子成长中的一些现象)这位妈妈说她也发现这个问题--她说她家姑娘在家里超级活跃,但是一到公共场合就比较安静,偶尔让她跟比较熟或刚认识的阿姨打个招呼她都不敢,但她之前呆的温哥华那儿本地的小朋友就总是显得落落大方。我想想我家乐先生虽然还算开朗活泼,但跟上面那些“自来熟”的小朋友比还是算内向的了。在后来的好些场合我也发现,当需要小朋友发言或上场表现时,往往也是那些金发碧眼的小美女帅哥最积极,相反,亚裔的(华人多,印度也有)的小孩子却相对安静得多。
一开始,我也跟大多数妈妈一样,认为这可能就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西方比如美国这边出生长大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宽松的环境里。在家里,他们的父母总是视他们为平等的主体,对他们的要求和想法认真对待。在学校里,他们被鼓励对身边社会发生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多么奇怪)且不用担心被随意评价。这样久而久之就培养了他们很强的自我意识,尤其是在和成人对话时显示得非常自然和自信。
想起前几天我看到的一个视频,镜头中是加州的一组小学生就同性恋结婚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从5岁到11岁,都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给出了相关的理由。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约摸8、9岁的小姑娘。她从始至终支持同性恋还引经据典证明她的观点。当被问到这一支持同性恋的法案如果没被通过会怎样,小姑娘停顿一下,然后神情严肃语气坚定地说:then
I need to talk to
Mr.President.当时我真是发笑了,当然不是笑话小朋友的天真狂妄,说实话我是被在这个年龄的孩子表现出的维权意识感到惊讶。我当时在想:这么小的孩子,这么强烈的观点和态度,这背后是怎样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啊?
反观我们的孩子,大多数在父母眼中从小到大(只要父母尚健在)永远都是孩子。小小孩子则很少被介绍进入成人世界或参与成人世界的话题讨论。尽管我们新一代的家长也在不断地改进,争取在家里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民主的环境,但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在孩子遇到问题时静下心来先听听孩子怎么说而不是先就主观贴一标签---“你怎么这么调皮啊?”你这样不礼貌可不好”
昨天看到一位妈妈分享的一篇文章《别逼孩子打招呼》,感觉非常受启发。文中提到孩子与生俱来的“安检雷达”和成长过程中的”陌生人焦虑“都应该被理解和尊重,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孩子需要成长,有她自己内心的发展轨迹,任何人不能代替她成长,包括她最亲密的人。在孩子成长的旅程里,他们会碰上一个成长上的难题:罪恶感。它与孩子“好奇、主动探索”的热情,紧密相连。
试想:当孩子试图维护自己正当利益时,却被家长冠以“不懂谦让”的“罪名”;当孩子在需要时间去观察陌生人时却得不到认可
,被家长强迫着要“打招呼”还被贴上“真不懂礼貌”的标签;在这些场合中,一种罪恶感就不得不开始在孩子的心里扎根了。结果呢?一则可能孩子觉得很愤怒,就一意孤行,不去理会家长的劝导;一则可能孩子觉得自己表现太差劲,就不得已顺从了。不管是反抗不依或暂时顺服,两者都忽略了孩子的个人的想法和情感,也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这样成长环境中的孩子,你又怎能希望她将来在大庭广众中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
在我看来,“自来熟”也许有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性格使然,在社交场合显得相对安静的小孩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好。但在这样一个崇尚自我表达/现的国度,培养孩子积极与人正向沟通、交流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性格上做改变不一定是好事也不容易,但创造和提供环境是我们做父母的可以做到的。在我看,孩子小时候表现出来的内向还是外向(自来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对父母以及社会给他提供的环境是否有强烈的安全感和信任。如果我们平时和孩子的交流是平等的,我们能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举止和决定,从内心尊重他们表达自己感受的权利(即便有时候这种表达并不是成人第一时间想要听到的),他们以后才能对自己和周围的社会充满信心。他们在今后需要表达观点和态度时候才能尊重考虑他人的感受,也能自信地向这个世界传递他真正的心声。
后一篇:美国直邮部分商品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