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中国画精神

(2025-04-19 16:28:06)
分类: 学术论著

不动心斋画论

 

      现代中国画精神

 

       洪惠镇

 

现代中国画有三种精神:写意精神、写实精神和自由精神。它们分别对应中国画的三种主要体式:写意精神对应学问型的现代文人画,写实精神对应技术型的现代院体画,自由精神对应观念型的现代派中国画。三者之中,写意精神最能体现中国画的本质,因为它源远流长。

由远在原始彩陶和商周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工艺品的纹饰中诞生的中国绘画,遗传了四种它们的特性,其中有一种意象性,此外是平面性、装饰性和象征性。意象性在中国画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被主导和从事它的文人士大夫,引向高度精神性的畛域,反映在山水重意境,花鸟重立意,人物重意趣上。

后来文人画增添了书法与题诗,绘图的制作性被书写性所取代,形成了写意画的形式,写意精神于是可以分解为笔墨的书写精神,用以和描绘区分;造型的意象精神,用以和工笔写实区分;创作主体的自我精神,用以和忠实表现客体精神区分。

在大多数人类绘画的诞生与发展过程之中,存在追求写实的精神是相当普遍的,那是从儿童到成人对世界认知的逐渐成熟的必然结果,中国画也不能免。这种努力,在宋代院体画里达到高峰。只是文人士大夫及时将其引导回归意象精神,主张“遗貌取神”、“忘形得意”,要求“诗画相表里”,就是在画里蕴含诗化了的文化精神,这样画中才有“意”。

而诗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表达形式,它并不一定是要在画上题诗,在写实程度较高的画上,只要能够表达意境即可,那就是“画中有诗”。“意”被强调高扬,结果是中国画的写实能力不高,相比于西画差距很大,难以逼真地反映重大的现实与历史题材。

客观地说,即使放任写实追求,写实能力在中国古代也不可能达到西画的高度,因为写实必须建立在多学科的科学技术之上,这却是中国古代所缺乏的。因此在20世纪初的国画改良运动中,才会有徐悲鸿等人引进西画写实主义,这样就给中国画增添了写实精神,不是只有一种写意精神了。

写意精神的本质是造境,可以说类似表现主义,写实精神的本质是现实主义,是写景。从写意的表现物我,转向写实的再现对象,这样就和传统中国画产生距离,分化出一条支流。从那时至今,中国画的写实能力终于比较胜任表现重大而复杂的场面,包括人物山水与花鸟。因此,今日的现代院体画才会仍然如火如荼。

可是写意精神相对于西画现代主义而言,还有束缚,于是在引进现实主义的同时,林风眠等人也引进西方现代派绘画来嫁接中国画,使中国画再增添了一种自由精神。那就更加任性而为,解衣磅礴,不拘传统。它们在艺术手法上包括写实、写意和抽象,可以只表现物,也可以只表现我,还可以表现无——什么都不是,只是抽象的点线面,画家成了“造物主”。这样中国画就由一条大河,分流为三条,汇成更广阔的流域,才涌现当代如此繁荣的生态。

近年来学术界在呼唤“写意精神”,主要是针对院体画,特别是工笔画。它们越画越精细而陷于繁缛媚俗,炫耀技巧。也越画越写实而趋向西画,丧失国画特色,病根都出在审美偏差。前者误以为画得越有功夫越好,越受欢迎欣赏,那是工匠理念和心态。后者误以为只有越写实才越有世界性,才能被外国人垂青,则是文化自信心不足所致。

如果对它们笼统批评缺乏“写意精神”,很难被理解接受而无可适从,因为“写意”恰恰是和“写实”相对立的。要不就是会被简单地误解为工笔不能画得太复杂太精细。在此我认为需要指明缺乏的“写意精神”,主要是指创作主体的“自我精神”。只有在工笔画强调“自我精神”,才不会躯壳华丽而缺乏深刻灵魂。而最能补救缺乏灵魂的办法,就是“画中有诗”。

写实和诗意并不矛盾。西方写实油画就不乏“画中有诗”者,例如法国科罗、俄罗斯列维坦和库因哲的风景画。如果我们今天那些画得很工细繁复的院体画里,能够含有某些诗意在,也就不会那么苍白空洞地裸呈给观众。观众也就不会麻木冷漠地看一眼就走开,最多赞叹一句:画工真细啊!

其实,今天缺乏写意精神的中国画,也包括文人画。绝大多数的现代文人写意画,只有“写”,没有“意”,原因也和工笔画一样,只在技法上钻研,不肯多读书提高修养,自然腹中无文,画上无意。

而对于现代派中国画而言,主流形式就是写意的,只是笔墨故意背叛文人画的书写性而像西画那样任意涂抹,造型也多借鉴乃至嫁接西画。画中的“意”则多表现为“观念”。观念主要也是引进西方的,这对开拓中国画的精神表现疆域无疑也有益处。

只是很遗憾,我所看到很多这样的作品,已经难算中国画,而是使用中国画工具材料的现代派西画。我理想中的现代派中国画,最好是这样三大类:一类像林风眠的山水和花鸟画,笔墨、造形、构图和色彩都借鉴西画,却涵有中国画诗性意境。一类像关良的水墨戏剧人物,造型融合文人画写意传统与西画野兽派变形理念,笔墨则效文人画而精妙绝伦。另一类像李孝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物画,笔墨是传统的,人物造型、构图与观念(他借鉴的是超现实主义)则借鉴西画。

可惜的是,林风眠的精神没被正确理解和传承下来,太多后学画作严重缺乏意境内涵。仿效关良者则“买椟还珠”,只接受造形理念而不懂笔墨精神。李孝萱成名后放弃现代都市人性异化的批判,转向一般市井生活和古代人物的变形描绘,学术意义与艺术价值就不如成名作了。

 

             20151214稿于中央美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