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2024-04-16 08:49:57)
分类: 学术论著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洪惠镇

 

    20218月发过一稿《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深感未尽己意而需再论。我在拙文《林风眠山水画的意境美及其时代意义》中指出过:“林风眠在山水画里表现的是“有我”之境。这‘有我’不是李泽厚所说的文人山水画里那种依靠笔墨所迹化的抽象的自我精神和笔墨本身的趣味,而是可视可感的精神境界。他的意境不是山川之美的诗化,而是个人诗化情绪借助山水之美而迹化,也就是王国维所谓‘造境’,或方士庶所谓‘因心造境’。因此,他的创作不必依赖写生,没有特定的实有的客观对象,只是采撷印象构造而成景。” 该文由于篇幅所限,未作详析,此乃意境美山水画创作的重要问题,故而再作专论。

    在我的山水画“三美论”中,关于意境美的山水创作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画中有诗”,古代如两宋山水,现代如林风眠、李可染作品。一种为“画上题诗”,古代如元明清文人山水,现代如齐白石作品。“画中有诗”的意境美最先见于身兼大诗人与大画家的王维,他也将山水之美形之于诗而使“诗中有画”。两者都是“山川之美的诗化”,只是艺术体裁与表现语言不同。在这种山水诗画里,作者“我”的主体表现有别。诗中的我可以出现,也可以隐没。例如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诗人在景外观赏,山林中有人在说话,但见不到人影,以显大自然之深邃。又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那位独坐幽篁弹琴长啸者是诗人自己,因为山林太深邃,旁人不知道,以见意境的孤清之美。两首诗境皆如山水画,所以王维才有“诗中有画”之誉。以这两首诗为题画山水,既可用“画中有诗”的表现方法创作,即通过塑造诗中人物与环境构成的诗意性氛围达成意境,使人一目了然,也可按诗中所叙景象,以文人山水画的程式性排比铺陈为画,再将原诗题上,创为“画上题诗”的图式,让观者比照诗画感受山水意境。

    但是,在绝大多数的“画中有诗”类型山水画里,诗性意境并非这样创作。一般山水画家的创作灵感或冲动,不是源于一首现成诗篇或其中一两句佳句,如上述以王维诗为题那样作画,而是一种难以运用诗或散文所能言传的视觉性意境感受(例如两宋山水画面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它们在作者心中酝酿了或长或短的时间,等到意境成熟,心有所感,便会像《林泉高致》所谓“郁然出之”而形诸笔墨。这种山水自己已具备“画中有诗”的效果,无需题诗,观者即可感受意境。只是画中诗意人见人殊,会各据个人的阅历学养领会其中意境。有时甚至连作者本人也未能说清楚,故而仅能意会,不可言传。为此,以两宋山水为代表的“画中有诗”意境,除非点景人物画得很突出,变成该画主题,映射作者自己的行为或愿望,如马麟的《静听松风图》(见图1,原作标题为宋理宗亲笔所书),否则都是“无我”境界,画中没有“小我”(作者本人),只有“大我”,就是“天人合一”境界里的点景人物(图2)。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1 南宋马麟 静听松风图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2 南宋无款 云关雪栈图


 

    与此相对,“画上题诗”类型的文人山水较多“有我”在于其中(图3)。但其画上“有我”的主体,不全是以个人形象为存在因素,如包含点景人物示意和题诗里的主体意志,而是包括李泽厚所说的由笔墨所迹化的抽象的自我精神和笔墨本身的趣味。换言之,就是具有主观性的造形表现,即所谓“写意”(“画中有诗”的意境表现需要造形相对“写实”),也包括笔墨运用的抽象性,即书法性美学趣味。这是中国画“六法”的“骨法用笔”以及蕴含在中国原始工艺纹饰的“书画同源”宿命所决定的。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齐白石 画山易酒图 

 

以上是“山川之美的诗化”表现,它们涵盖了传统山水画在古今时空里的创作活动。“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则是林风眠的独创,具有强调自我意识的现代品格。尽管他的“造境”性质(“画中有诗”)与传统无别,但因果关系却完全相反。传统的因果关系一般是先有“山川之美”,才有诗人画家的“诗化”。林风眠则是“因心造境”,先有诗化的心(诗意)这个因,才有“山川之美”造境(迹化)的果。它们之间有个“”的选用关系,就是画家诗化的心,既可以借山水造境而成山水画,也可借人物或花鸟而迹化为人物画或花鸟画。

    林风眠的心灵,因其个人命运在特殊时代社会的变故中,产生源自个性、阅历、学养、思想意识等等复杂因素所涵化的精神状态,从中漾泛出一种诗化情调,我称之为“平静而高贵的忧郁”。当然这是自己的理解,别人不一定能有同感。有的人认为他画中的诗意情调是“孤寂”,他也承认自己很“孤寂”,但明言并不把它映射在画里,那只是观者自己的感觉。孤寂情调容易表现,它多为人的一种外在身心状态,比较能够一目了然。例如林风眠画的秋鹜,仅画一只在奋飞就会予人孤独感(图4),但他多数是画二至三五只在结伴迁徙(图5),情调全然不同,证明他自己说的确非是在“映射”孤寂。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林风眠  孤鹜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5 林风眠  秋鹜


林风眠也没有声明自己画的是什么情调,有时当事人并不一定能够清楚自己潜意识的活动。而忧郁恰恰是人最不易自我觉察的精神状态,在绘画上也不好表现,所以观者容易产生误判。忧郁在人物画上还可以通过脸部与肢体表情来反映,在山水与花鸟上就需要通过意境氛围的营造来表达才行。同样以秋鹜为例,这种源自王勃《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象,明静开阔,稍稍带点苍凉忧郁,因为已是一天(落霞)与一年(秋水)的最后美好时光,再过去就是黑暗肃杀的夜晚与冬天。这种意象正可成为林风眠中晚年人生际遇的忧郁喻象,不知不觉形诸笔墨,即成个人的意境情调。即使画成色彩浓郁的水墨山水,也没有欢欣音调,忧郁的低音和声总是在整体效果上统御着。

    但他的忧郁,不是普通人患得患失的那种庸常低俗,而是胸怀大志不得伸张的艺术家的高贵不凡。所以无论是夕阳余辉下的秋林(图6),还是枝头不眠的宿鸟(图7),以及抚琴打发孤寂岁月的仕女(图8)等等画作,都浸透这种情调。它们不是完整的诗篇,而是断句,只有闪烁,没有照明,反倒引人捉摸而咀嚼有味,并由衷引发命途坎坷者的深切同情、感喟与共鸣。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6 林风眠 秋林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7 林风眠 宿鸟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8 林风眠 仕女


这些画作的境界绝对是自我的,因此虽然以正统中国画标准衡量并不符合,但却充满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感染力。所谓“不符合”,是林风眠的水墨画除了意境情调有着明显的中国化外,造形、用笔和构图、色彩,本质上都没离开西画领域。这是他的艺术观念所致,他有篇短文《我的兴趣》自言“一方面在课内画着所谓‘西洋画’,一方面在课外也画着我心目中的中国画。”他认为:“绘画在诸般艺术中的地位,不过是用色彩同线条表现而纯粹用视觉感得的艺术而已,普通所谓‘中国画’同‘西洋画’者,在如是想法之下还不是全没有区别的东西吗?”这就是现代派的基本理念,在林风眠的影响下,中国画才会在20世纪出现我称之为“现代派中国画”的新体式新流派。他的油画学生赵无极、吴冠中等人凡染指涉足水墨画者,都像他那样,只有笔墨宣纸是中国画的,造形用笔色彩构图都是西画化,因此一直与传统正宗中国画产生隔阂乃至纷争。闭上眼睛不予承认是中国画当然很简单,但无视这个流派的优点而宽容海纳,就不明智了。

    实际上,他们中的杰出先驱是值得传统正宗派的国画家们好好研究与借鉴的。例如关良的戏剧人物画以及林风眠的山水画。关良可供借鉴的主要优点,是结合野兽派,使用大胆的主观语言,对人物体态和形象神情,作大幅度夸张变形,突出人物身份、性格与潜台词(图9)。这在许多方面,正好与中国传统写意文人画相契合。再加上他尊重传统,并严格遵守文人画笔墨规则,所以他的作品看不出西画痕迹,很可启发现代文人写意人物画的开拓创新详见2007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心迹千秋-林风眠、关良、赖少其作品集》拙文《不露痕迹的中西结合》。林风眠山水画的借鉴优点,则是意境表现的中国化与情调抒发的个性化。林风眠本业油画崇尚德国表现主义,所画水墨人物、风景与静物也不出其畦畛。西画风景古典着意于自然再现,现代强调形式与主观情绪表现,但无意境追求。只有某些写实主义画家表现风景中的诗意(图10),略与中国山水“画中有诗”相同。这种诗意表现,须有写实景观做依托才能达成。表现主义的风景画,景物为写意性,难以表现意境,但可投影情调,那是以色彩称雄的西画最得心应手的(图11)。林风眠将此优点移植到山水画来,很成功地培育出中西杂交的新体式。英国艺术理论家苏立文评论他的水墨画接近中国文人画家的理想,但语言特色完全是当代的,很是确当。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关良 戏剧人物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10  美国杜兰德 第一次收获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11  德国黑克尔 风景



    中国文人画与现代派中国画,一个是正统的,一个是创新的。现代派中国画,倘若没有移植一点中国画的基因,其文化价值就会打折扣。但基因的移植就像人体器官移植一样,需要受体不会发生排斥反应,否则就必然失败。而不会排斥的原因是植入物与受体存在某些同质细胞。说白了,林风眠之所以山水画很有意境,缘于年轻时就喜欢传统诗词。自己也能诗(他们那代人写诗是蒙学之一,基本从小都会,所以他能拥有文人画家气质),比如写于“纹蛤”期间广被流传的七律《自嘲》:

我独无才做画师,灯残墨尽夜眠迟。青山雾里花迷径,秋树红染水一池。

犹忆青丝魂已断,谁知白发梦难期。山村溪水应如旧,片片浮云处处诗。

1968年全国兴起“打×××××”,林风眠被当作“忒骛”关押入监,1972才出狱,上举诗乃在狱中所写。诗的颔联抒发对自由的想望,那是人在囹圄中对大自然的诗意化回忆,也正是他笔下所画的山水意境。虽然青山里鲜花盛开得迷失幽径,却被云雾所掩;秋树霜叶正红,却只能倒映在水池里顾影自怜。两句诗都只显露着高贵忧郁,没有失去自由的庸常哀伤。颈联流露出对青年时代艺术理想的回忆与破灭的不舍,以及余生难以续梦的无奈感喟。此诗正可注解上举拙文所指的林风眠作品透露的忧郁“是发自人生坎坷壮志未酬的高尚灵魂深处的叹息,让人看了也跟着心灵颤抖”。尾联怀念家乡的山水,那是深藏在心头未被破坏的诗化图像,其所漾泛的情调,正是他的山水画基调。

不过话说回来,林风眠离开光彩照人的国立艺专校长职位后的人生际遇,不是仅在狱中那四年才不得志,所以他的山水风格早在20世纪四十年代就已奠定,五六十年代才臻于成熟。逆境往往使人更能洞察人生,理解文化,更热爱传统诗词,并利用它们抒志咏怀,抚平心灵创伤,故而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精华基本上是失意者创造的。看看那些脍炙人口的李煜、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诗词作品,就可理解这一点。林风眠将其诗情调引申至绘画,无意间造就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开拓了现代中国画新体式,何尝不是一种艺术理想的达成。这正好印证了茨威格在其回忆录《昨日世界》所说的:“真正的人生道路是由内心决定的。不论我们的道路看上去多么曲折、多么荒谬地背离我们的愿望,它终归还是把我们引到我们看不见的目的地。”


    中国山水画的语言体系,在历经魏晋南北朝诞生成长,隋唐五代发展进化,两宋完美到“画中有诗”,元明清又开发出“画上题诗”的体式,完全都在道统内自洽地缓慢演变与繁衍,没有外来文化的比较冲击,直到20世纪才突然因为西学涌入而出现改造问题。由于时代社会与体制的嬗变与发展需要,山水画语言改造主要受西方现实主义引导,很快涌现岭南画派、北京画派、长安画派与新金陵画派等等利于“画中有诗”表现意境的现代院体,以及院体与文体交叉结合的山水画,并成主流而影响全国画坛。与之相比,“画上题诗”的文人画传统因教育西化而断裂,已处在亟待救亡的濒危之中。

   “画中有诗”的山水,在宋人那里,多有“无我”情调的表现,是一种“澄怀味象”的“证道”修为,在“道”的高度上平静观照大自然以及人同自然的“天人合一”亲睦关系,从而创造理想化的古典意境美,无需表现自我。图2南宋小品《云关雪栈图》,就很有代表性。而在近现代山水里的“无我”,则是唯美和主题性创作的“大我”,与“道”无关,意境同样共性多而个性少。例如高剑父(图12)、李可染(图13)、石鲁(图14)与傅抱石(图15)等人的作品。他们受西方写实主义影响,依赖写生画山水,容易为象所役,“有我”的个性因素,都反映在绘画风格上,虽然也可“画中有诗”,但难有个性情调。而强调“自我表现”的现代主义艺术观念,正好助推林风眠的山水意境个性化。他既有西画的色彩学养来强化感情因素于造境抒情,又有古典诗词修养,可把个性化诗情注入山水画,容易别开生面而“有我”,所以他的探索顺应现代艺术追求个性的发展潮流,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时代意义。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12 高剑父 山水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13 李可染 杏花春雨江南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14石鲁  春雨初晴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15傅抱石 待细把江山图



我从上世纪60年代初还是个学生起,就很关注和喜欢媒体上偶尔发表的林风眠山水画。所见第一幅就是《孤鹜》,心灵很受震撼,感觉与古今山水都极不相同。毕业后十年的“纹蛤”时期恰逢政治需要染指多种西画,加深了对他山水意境美与表现语言的认识和理解。到80年代自己探索山水现代化时,就特别意识到他的“有我”诗意的学术价值,所以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个试验切入点。我在此之前的山水画曾经深受李可染影响,力图通过写生素材表现山川之美,意境也多为“无我”与“大我”,但难以畅神,嗣后改为“有我”试验,才感达意。有关试验可详见博文《自家手眼与心通——黄山旅游日记·后话》,在此我只简要说明自己的想法。

第一,借鉴林风眠的目的是探索自己山水画的现代化途径,不是为了绍宗依傍大师之法,故而没有模仿他的任何语言元素如造型、构图、笔墨与色彩,仅取意境情调的“有我”特点作个人性的试验。而在忧郁情调这一独特精神上,更不模仿,也模仿不了,否则就是无病呻吟。林风眠自小喜欢传统诗词,自己能诗,才会有诗意在他画山水时油然映射。我恰巧也是如此,并从少年时代就试作题画诗。在青少年至中年时期的人生道路上,同样遭受蹭蹬,但没有他那种曾主学府殿堂而理想折翼的高贵忧郁,只有在命运沉浮中对人生与自然的憬悟所得的苍茫心境。故而山水画的景物都不是写生而是造境,一山一水一树一屋,都梦想进入孤清空寂的理想境界。

第二,我因自小喜爱传统山水画,已有先入之见,所以在山水画探索时,吸收西画元素比较谨慎,尽量有度,以免不小心像林风眠那样西画化。其中首要关键,是坚守笔墨传统(核心是用笔),那是中国画有别于其他绘画(包括西画各种画种与本土的民间绘画)的“染色体”。其次是保持中国山水与西画风景的基本语言差别,那就是树法与皴法。西画风景都以写生为本,中国山水即便写生,树石山体都必须根据程式性语言表现自然对象,它们也是体现笔墨魅力的基础要件。皴法是古人根据自然岩石的不同质地与样貌发明的,基本已涵盖所有地理类别,没有留下空间供今人开发,只能老实继承。最多作些变体。例如傅抱石的所谓“抱石皴”,乃传统乱麻皴的大写意。 

    第三,林风眠山水画的用色虽然带有现代主义的主观成份,但基本上还保留着油画、水彩、水粉写生的客观性。我因搞过套色木刻创作,用色主观性更强,在表现“有我”意境时更感游刃有余,所以并没继踵林风眠的设色方法。

    第四,我既试过“画中有诗”的现代院体山水,也试过“画上题诗”的现代文人山水,前者意境不易表现“无我”,后者图式很难推进现代化,所以才会试验借鉴林风眠画法。但在实践多年后,发现他这种“画中有诗”的“有我”情调,基本都属诗意性情绪,若照此模仿,由于没有题诗具体宣示内涵,容易仅是情绪流露而显得肤浅,且难避免雷同重复。或者令观者看不清诗意指向,误以为意境还是“无我”。为此我采取两个补救措施,一是在画作标题上尽可能显示画中的“有我”诗意,如《故土》(图16);一是在画上题诗,如《梦笔生花》(图17)。诗中所谓“愿将此笔携归去,画尽神州水与山”,就是自我道白。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16 洪惠镇 故土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17 洪惠镇 梦笔生花



    第五,经过“有我”的诗意性意境创作,我在与传统图式完全不同的现代图式构造试验时,发现它们更适合产生蕴含哲理的意境效果,例如《天地悠悠》(图18)等拙作。这促使我也下意识地试验借鉴超现实主义手法来造境,它们不同寻常的图式,有利于表现某种哲理,例如《灵鹫飞来》(图19)等等。这就为山水画意境的诗性表现之外,又增添一种哲理隐喻的开发可能。哲理意境在宋代“画中有诗”的山水造境时就偶有闪现,例如皇家画院以诗句“野水无人舟自横”为题的考试,就蕴含着佛学的“任运”哲理。但这种意境不易获得,也殊难被人领会,无法普及,只能作为我个人的创作试验,提供同行与学生参考。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18 洪惠镇 天地悠悠


再论“山川之美的诗化与诗意借山水之美的迹化”

19  洪惠镇  灵鹫飞来



    总而言之,林风眠的“个人诗化情绪借助山水之美而迹化”的造境法,在山水现代化创作中,很有借鉴发展的学术意义。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继续推进现代化进程,山水画意境美的个性化表现,将会更受理解重视而开发拓展。

 

     2024年4月于不动心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