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美院校友会受访录三

(2023-11-10 01:36:46)
分类: 学术论著

中国美院校友会受访录三

 

洪惠镇

 

毕业后及来厦大任教的经历

 

1. 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如今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答: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仅能简述。我的今生,印证了弗洛伊德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我从小喜欢涂鸦,家境贫寒常须上山砍柴,因而钟情大自然,着迷山水画,立志今生以之为业。可是命运多舛,从艺之路坎坷曲折。为了尽早协助父母养家,15岁就读工艺美校,19岁毕业入瓷厂谋生,第二年遇到“纹蛤”,浪费了青春岁月,十年后恢复高考,才有幸进入国美母校。本望学习国画或油画,奈因超龄不能录取本科,仅能入读一年制公费进修班,并且专业配额有限,福建仅剩一名雕塑。我不得已勉强就学,半年后恢复招收研究生,因有版画入选过全国美展,斗胆报考。据洪世清老师透露,我成绩位列第三,有望录取,讵料却受该系书记与招生办主任的“纹蛤”旧隙连累,最终无辜落榜。

 

由此再过半年,进修就须结业返厂,又逢第二届研究生招考。其时母校从上海画院聘调陆俨少教授招收山水研究生,我本思一试,但被招生办主任告知已有内定。懊丧之余,正准备应调回福建省文化厅美术组专职搞创作,却遇史岩先生首招研究生,找雕塑系推荐一名既能雕塑又懂美术史的学生。我因在工艺美校读过美术史,因而被推荐报考,我以为读研更有机会发展,选择放弃回闽机会。但很快就深感不得志,读研与留校任教的七年间,一直忧悒身在美院却仅能业余作画,憾如过屠门而大嚼。后因厦大创办艺术学院,亟缺山水教员,来邀担任,正合夙愿,才有今日这个话题。

 

转行过程,是在实现梦寐以求的理想,何挑战之有?即便遭遇蹭蹬,那是锲而不舍的追求必然得付的代价。挑战是从一个熟悉的行业,突然跨界到陌生领域去探险,那才会有。我为从业山水已足足企盼和准备了三十年,对该领域早不陌生。况且创办厦大艺术学院的魏传义院长,对我有知遇之恩,不认为我非科班出身即不堪委以山水教席,反而错重有加,使我感荷不尽。我因此极其珍惜这个转机,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与创作,第二年就确立个人山水风格,第四年遇到七届全国美展即轻松入选。从此画展、学术研讨与文章专著应接不暇,如鳞入海,得其所哉,正合古贤之谓“人生贵得适志耳”。所以后来刘骁纯问我既是画家又是理论家,如果只选一个身份,我选哪个?我回答当然是画家。  

 

可是,曾有母校内外的朋友建议我调回去教国画,我都笑而不答。甚至连导师史岩先生知道我已改行画画,也在卧床不起后吃力地用放大镜写信,表示要帮我调去国画系任教,我都婉谢他的厚爱。因为我深知自己的山水画,会被正宗传统视为“野狐禅”而为难他的美意。尽管如此,我始终对母校感恩不尽,倘若没在她怀里补吮九年奶水,完成“超我”的提升,我将终身营养不良,即便有机会早遂山水夙愿,终必登高乏力,难以致远。由此反观来路,我的圆梦历程虽然艰辛,却是老天眷顾的考验,因此寄语年轻校友,若有与我相似困窘,一定不要悲观怨命,只要继续砥砺前行,总有果报。

 

 

2. 您毕业之后从一位求学者转变成一位授课者,有什么深刻的感触?

 

答:感触太多了,最深刻的是“做梦也没想到居然能在大学任教。”现今的青年教师与学生,很难知道并理解这种感触。我身逢“JJDZ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时代,由于家庭出身问题,自小表现再好也不能“入团”,不让当班长,民兵演习不许领枪,毕业分配只能到最艰苦的山区工作,十年浩劫更成为“H五类”“G崽子”而遭罪。后来家父不幸被关“N棚”折磨屈死,我更加倍受到政治歧视,以至于恢复高考后,政审还被注明“此人不宜录取”。要不是母校网开一面,我焉敢梦想离开工厂,就读最高美术学府,还考上研究生,当起名牌大学教授。为此,我不但向母校敬献了五件(最高限额)自己最重要的山水画代表作,还在校庆90年的聚会上特意公开高考政审这件事,以表感恩之情。但最重要而实际的感恩,莫过于无论身在何处,只要一息尚存,都应敬业地教书育人,才不会辜负母校的培养与大学教授的职称,以及社会所给予的信任与尊重。

 

 

3. 您认为作为一位中国画的导师,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答:这个问题很好!中国画确实承载着传统文化与历史。中国经历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已与许多宝贵的传统文化断链。中国画导师,如果能自觉主动地担当传承使命,意义和作用不比文史教授小,他们大多单靠言传(包括著述)维护传统,我们却在言传之外多了身教,以创作发扬传统。北宋理学大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来被中国知识分子奉为一生使命。第一句有多种解释,我取马一浮所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为天地立心。”因为“天地不仁”,才需要学者为其“立心”。第二句的“立命”源于孟子,意思是“修身致教”,自己提高修养,再教导百姓。第三句的“往圣”“绝学”原指孔孟之道,现代可以泛指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末句“为万世开太平”是宋儒的社会学理想,我们也可借以表示开创理想的学术时代与健康的学术环境,以便更好地发扬光大创新发展中国画传统。

 

我想这些应该就是中国画导师,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特殊意义和使命。只有自觉承担这些使命,当导师才有意义和称职。我有幸能够成为其中一员,自省尚能勉为其难,奉行“四为”。简要说来,首先较有“能见度”的是第三为的“立绝学”,撰写了由母校出版社出版的《题画诗写作》,那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的一项不应该的损失,自此中国画的题画诗渐成“绝学”,再不抢救,将在我们这代人身后开启灭绝键。因而不揣浅薄,率先出版专著,填补历来只有古代题画诗选集,而无写作方法的空白,以供教学和自修参考。其次是践行第二为的“修身致教”。先尽可能按照中国画传统自我修养,包括其所内涵的文史哲“画外功夫”,再通过教学(含普及性社会讲座)引导校内外专业与业余学生,乃至社会大众认识、理解、欣赏以及掌握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其三是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奉行第一为,像马一浮所解释的那样“识仁求仁”。具体反映在一向以身有薪资还收费教学为耻,多次谢绝在商业性办学机构坐堂授课,而乐于无偿为社会大众作普及讲座。在职期间,凡所私下找我进修的外籍学生都分文不取。无论是退休后返聘回校带研,还是平素为历届毕业生乃至校外作者个人指导,以及组织进修班上课,都全属义务,不计任何报酬。作为理论家,凡属确有学术追求的画家请我撰写评论,我都一律免费,而“名家”高价买文炒作,我则宁可得罪也不违心服务。非如此,谈何“仁心”。其四是最后一为的践行。在教学与科研中,特别是在全国学术刊物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都尽力撰文和发言推崇宣传中国国传统,尤其是文人画,将其尊为注重天人合一修身养性,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对生命有益的艺术》7,期望能够推向世界,使全人类也能收益。个人的创作则尽可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勉力为中国画传统长河增添一滴小小水珠。以上所做,很惭愧远远不及所想,还请校友与社会同行批评指教。

 

7详见《国画家》2008年第6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