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2023-05-08 07:32:56)
分类: 学术论著

 

【不动心斋画论】

 

 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洪惠镇


(一)                                


     中国山水画在其诞生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了三个构成要素,就像人的“精气神”那样,一为“构造”,包括所有造型、设色、构图等物质元素,犹如人由“父精母血”化育的肉体,中医称之为“精”。二为“笔墨”,它们乍一看是用于造型的艺术语言,但还有超越有形笔线墨痕的生命能量意义,即如中医所称的“气”。三为“意境”,那是依附在有形山水里的灵魂,一如中医所谓“神”。第一个要素是世界上所有绘画都具备的,第二个要素中国画才有,第三个要素却只有中国山水画才有(西方油画风景也有个别画家表现诗意,但不具有要素意义),因为没有别的任何绘画像它那样是由文人士大夫发明创造与发展壮大的。中国民间画工可以擅画人物与花鸟,却罕能画好山水,除非他们也像黄慎、上官周、华岩与齐白石那样,努力修学诗文,化茧为蝶,由画匠蜕变为文人画家,否则难以染指。

 

     中国“书画同源”,文人士大夫才有条件先掌握用于书写文字的笔墨,并将其发展成一门地位高于绘画的艺术——书法,然后在参与绘事(时在东汉)之后,以书法美学指导规范绘画笔墨(主要是用笔),成为创造中国画史的主要力量,并且几乎占据了古今所有篇章,一直到今天。“意境”源于诗歌美学,自然也离不开文人士大夫,山水画的创造者本身就能诗,甚至就是诗人,例如王维。中国古代诗歌极为繁荣普及,素有“诗国”美称,到了宋代,皇家画院招考画工甚至用诗句作考题,这犹如今天数学考“奥数”一般,若非社会已有风气,谁敢报考。如此一来,山水画便出现以王维为先驱的“画中有诗”的意境追求与艺术效果(图1《雪溪图》),从五代到两宋,逐普及而臻高峰,“意境美”成了这两个时代山水画的突出标志与成就。



齐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图1 王维  雪溪图


然而事物总是盛极而衰,就在“画中有诗”山水画最繁荣的北宋时期,苏轼等一帮文人士大夫画家却发起改革,倡导士夫画(后世称文人画)理念,将皇家画院为代表的工笔与规整的院体画,贬为“匠气”,提倡“士气”,其主旨是“遗貌取神”、“忘形得意”,批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舍弃形似塑造,强调立意表达,其结果,就是文人画体式的诞生。将苏轼的《古木怪石图》(图2)与李成的《寒林平野图》(图3),米芾的《春山瑞松图》(图4)与郭熙的《早春图》(图5)相比,就可了然其区别。李画松树与山石形神兼备且有意境,苏画只存木石造型大意,重在蕴含自己坎坷一生但仍挣扎不屈的精神。郭画春山,备极草木复苏云烟笼罩的描绘,而米画春山只用自创的米家点法,画其大概,重在烘染云气,创造春天空气湿润草木滋荣的明媚意境。



齐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苏轼 古木怪石图


齐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图 4   李成 寒林平野图


齐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图 5 米芾  春山瑞松图


齐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图 5  郭熙  早春图


    到了元代,以赵孟頫、柯九思等人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画家进一步强调“书画同源”,将书法性笔墨直接用于绘画造型,导致原本虽然也属意象性但还相对写实的造型进一步写意化,并且突出了笔墨本身的审美价值。将赵孟頫的《疏林秀石图》(6)与苏、米的笔墨相比,元代文人画笔墨的进化就能洞若观火。这样一来,原本山水画所看重的意境就无法塑造,也就是难以再出“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于是又进化出“画上题诗”形式,直接用文学手段表述意境,例如倪瓒的《幽涧寒松图》(图7)。



齐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图 6  赵孟頫  疏林秀石图


齐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图 7  倪瓒   幽涧寒松图


    这种“画上题诗”所表述的意境,比“画中有诗”靠观众自己解悟明了太多。“画中有诗”的意境效果往往很难表达明晰,作者以为然,观众未必然,故而难免产生歧义乃至误解或曲解。最大问题是对于一般人来说,根本看不出画中有什么意境,山就是山,水只是水,哪里还有什么无形的东西。而所谓一般人还不是只指文化程度不高的民众,文人没经过读画训练,未必都能看懂意境。难怪现代有些论者极力主张废除意境,估计也是没看懂,不谙意境的宝贵,才敢轻言废除。“画上题诗”便没有这些问题,一般人最多不感兴趣,或者看不懂题诗的意思,略过不看就是了。有兴趣者则能通过题诗,理解画家所想表达的意境,这样看懂意境的观众,相对于“画中有诗”的山水观众显然会比较多,那些未曾受过读画训练的文人,自己读诗就可领会意境。只是即便如此,鉴于古今文人的人口比例到底远远低于一般民众,所以终极而言,文人画(包括山水花鸟与人物)就是精英艺术,与大众有距离,否则为何自一百多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就一直被改造着,至今犹然。


    元四家都擅题画诗,在他们的传世作品上,除了倪瓒,也可见到吴镇、王蒙的题画诗,只可惜看不到黄公望有题诗的画,仅在文献资料记载。黄公望最早提出“写”的概念,来表明文人画在构造与笔墨上与五代两宋山水画的区别,这只需比较他在《富春山居图》中的长披麻皴法和巨然的皴法即可理解,因此他着力偏重在构造美与笔墨美上,擅诗而不题,似乎还在延续“画中有诗”的传统,毕竟这是个转型期,“画上题诗”尚未成风,而他的个别作品还真是 “画中有诗”,例如《九峰雪霁图》(图8),除了笔墨简括有书法性外,意境气氛与北宋山水相伯仲。王蒙虽也擅诗,如《春山读书图》(图9),却也是偏重构造美的大家,他创造牛毛皴与解索皴,对山水画造型语言很有新贡献,笔墨自然必须与造型配套,因而也兼重笔墨之美。大概像黄公望那样,以为“画中有诗”在,就不想再多题。



齐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图 8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齐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图9  王蒙   春山读书图


    吴镇皴法延袭董巨,必然重视渲染,故而画中也会生意境,例如《渔父图》(图10),但他也为新兴题诗风气推波助澜,何况擅诗又擅书,所以也在画上题诗一首,并且首开字体大、篇幅大、占据画中显眼位置之风,影响及于后世,乃至本文所要研究的齐白石可以说,他是在文人画的绘画性中大张旗鼓引进文学性的“先锋派”画家。倪瓒创造了折带皴,但因这种皴法局限于表现他所居住故很熟悉的太湖区域沉积岩地貌,不太容易被各地沿用,后人多半是在仿效他的画法时才用到,例如清四王。倪瓒本人的山水构造也基本固定在太湖周边常见的坡地与远山,树木成了主体(如图7所示),构图容易雷同,因此他的突出之处在于笔墨和意境,笔墨向为后人崇拜备至,题画诗却被忽视了,这是非常可惜的,“画上题诗”风气的开拓,他厥功甚伟。




齐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图 10  吴镇  渔父图


    自元代开始,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也就是山水画“精气神”中的“神”,便主要都由题画诗来阐明了。明清进一步普及,并且涌现许多山水题画诗高手,例如明代的沈周、文征明、唐寅,清代的石涛与金农。他们的题画诗不但写得好,也题得多,只是他们大多兼顾甚至更着力于构造与笔墨,像沈周的“细沈”时期作品兼重构造,“粗沈”则兼重笔墨(图11《雨夜幽寂图》),文征明不分粗细都兼重构造(图12《溪桥策杖图》)。唐寅画宗两宋院体,构造突出,渲染较多,所以意境明显而“画中有诗”,但处于文人画时代,也随俗加题,所幸书好诗佳,没有画蛇添足之嫌,例如《山路松声图》(图13)。他最具价值的题画诗,我认为是《江南农事图》(图14)这类作品,内容很有人民性。诗中写道:“四月江南农事兴,沤麻浸谷有常程。莫言娇细(妇幼)全无事,一夜缫车响到明。”画中表现的是江南农村景象,但最醒目的倒是河中的鱼罟活动(好出绘画效果),看不到沤麻浸谷和缫丝的劳动,题诗正好补充这些农事,由此可见,这正是“画上题诗”的优点,它们可以扩充画面内容与意境含量,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画蛇添足。




齐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11  沈周  
雨夜幽寂图


齐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图 12  
文征明   溪桥策杖图


齐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图 13   
唐寅  山路松声图


齐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图 14   唐寅  江南农事图
 



     细读元人的题画诗,也有这个优点。它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一项优良传统,贯穿明清而至于近现代,在齐白石画上也有显现,后文即可看到。这种画外精神的最宝贵之处,往往是画家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宽厚的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儒家文化精髓在文人画里的光辉闪现。即便是一生落魄的文人唐寅,也在关怀农民的劳动与生活,这是传统文人画被近现代新美术运动在改造它时,连澡水一起泼掉的宝宝,非常可惜,现在是时候重新审视并抱回他了。


    石涛主张“搜盡奇峰打草稿”,构造生动新鲜,没有重复前人与自我,在历代山水画里堪称翘楚,笔墨也活泼多姿。但他更重意境,如图15《黄山图之一五》的“画中有诗”效果就很突出。而图16的《唐人诗意图》,单看画面气氛就很有意境,但题诗已成习惯,故仍抄录李白原诗,还像吴镇题诗那般占据画面不小位置,字体也超大而突出,仿佛担心观者不注意似的。金农山水画不多,与其说是为了画山水,毋宁说是用山水图解自己的诗与词曲,如图17《山水人物册》。他们可以算是清代山水偏重意境美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齐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图 15   
石涛  黄山图之一五


齐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图 16  石涛  唐人诗意图


齐白石山水:“画上题诗”意境美传统的最后典范(一)

图 17  金农  山水人物册



     在此必须指出,“画上题诗”的传统,从现存传世作品看,最早不在山水,而在花鸟,并且是工笔花鸟,作者就是宋徽宗赵佶,至今犹有两幅题诗画作(现存山水最早题诗应为南宋莹玉涧的《山市晴岚》)。但在文人山水画勃兴的元代,花鸟却落后于山水,直到明代,包括沈周、文征明、唐寅等山水画家在内的文人才参与发展出写意花鸟画来。花鸟题画诗用于阐明立意,效果极佳,故也迅速繁荣。清初以八大、扬州画派为代表的文人写意花鸟画更是发展到与山水并辔抗行,到清末海上画派时甚至把山水摔在马后,因此,花鸟“画上题诗”的风头也压倒山水。四王山水很少题诗,他们更在意标注模仿某某前人笔意,以显“笔笔有来历”。八怪中比较专业画山水的高翔不够优秀,黄慎偶尔也画山水,并好题诗,但因草书常人不易看懂,难以发挥意境功能。四僧中的八大与弘仁也较少题诗,唯石谿像石涛一样爱题。总体上有清一代可资后人借鉴学习的“画上题诗”意境美山水大师不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