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材图》创作手记

分类: 书画 |
今年清明节,厦门大学建校就屆100周年,厦大书画研究会决定举办一个书画展作为献礼,以志庆贺。该会成立于1981年,比厦大艺术学院早两年,成员多为业余爱好书画的教职员工,为壮大阵容,也邀请艺术学院在职和退休教师参与。我去年已将一批书画拙作,作为校庆献礼捐给学校,受到邀请也立即答应参加画展,展品仍归学校收藏。
之所以这样踊跃,是因为百年校庆沒那么容易遇到,作為庆典活动的书画展,主题性十分明确,而我那批捐品,题材内容都与校庆无关,不会参与展出。但出于对高等书画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厦大创办人陈嘉庚先生的景仰,我还是很有激情另创一画,以表庆贺。
更重要的是,这种主题性创作,很适合发挥传统文人画的特点与优势。二十多年来,我花了不少心思在宣扬保护、传承与复兴这个传统,正可利用校庆机会与庆典场合,展示文人画艺术的优秀功能——它既能用于个人修身养性,又能为社会增添正能量。
主意已定后,首先考虑画幅要尽可能大,才堪与百年庆典相匹配。本来传统文人画属于书斋艺术,巴掌大小的画幅、册页和手卷,即可满足个人抒情,与同好把玩,就像诗词的绝句、小令一般。但现代文人画经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潘天寿大师的创新推进,已经显示这种艺术体式,完全可以史诗般鸿篇巨构地展现庙堂气魄。在广大的公共空间里,盈丈甚至更大的画幅既可发挥源于西方绘画理念的视觉性张力,又能保持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美感与立意内涵的博大精深。
由此作为出发点,抢先占据构思首席的题材,便是源出管仲的名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教书育人的艰巨与重要。而我自己也特别喜欢画树,不但在山水画里画树,在花鸟画里所画大幅梅花,也都画成花树。树木有两大入画优点:一是姿,二是势。“姿”无论画幅大小,都可发挥,“势”则需四尺以上画幅方能见好。我手头所有宣纸,最大仅有丈二,长367公分,宽144公分,要有丈六、丈八的就更佳,遗憾只好将就。
在山水画里,地位最高的乔木是松树。这不但因为它们挺拔多姿好入画,历来常作为“当家树”,突出在各种体式、流派的山水画中,还因它们具有与梅兰竹菊一样的君子般风骨精神,常见于花鸟画传统题材《岁寒三友图》里,与梅竹同列而深受各阶层士众喜爱。尽管作为实用木材,松木并非佳品,但作为人才的喻体,没有可出其右者,所以创作育才的绘画作品,多以松树作比喻。
本图也取材于它,但不想和一般画作那样将宣纸竖立,只画一两三株高大魁梧的松树,作为育才成果的集中体现。而是拟以横幅展开,表现一片松林的成排树干,观众的第一印象,方能联想是在象征百年名校,人才济济的教育成果。
山水画的首要基本功,就是画树,特别是画松树,因此本图创作难度并不大,直接就可在宣纸上整体观照,以淡墨打稿。首先布置树干之粗细、疏密、前后、正斜,以及树枝的分布、穿插、呼应、陪衬等等关系,然后再逐步落实,深入到树干鳞片、节理、疤瘤和松针、松果的组织等等细节表现。尽量按照传统文人画笔墨规则与艺术要求,塑造这片松林堪为栋梁之材的矫健身姿与伟岸气势,以期象征本校百年历届的莘莘学子。

就在动笔制作过程中,用以点明主题立意的题画诗稿也油然而生,并在有意留白的空处先行题写。诗云:
为国辛勤育栋梁,百年雄起踞南方。
未来更有鸿图在,昂首跻身世界强。
厦大在百年办学历程中,逐渐成长壮大,以至被誉为“南方之强”,未来的目标,当然应是成为世界名校,为国争光。这类点题的应景诗作,一般本身艺术性不高,但可提升和扩充画面的精神高度与容量,这是传统文人画诗书画结合才有的艺术特色、功能与价值,也是它们的优点所在。
文人画的这种以物拟人的艺术手法,是其他包括现代院体画与现代派中国画在内的中西绘画,所不具备的。该手法源于文人画与生俱来的文学性,所以必在画上题款,点明寓意,为此创作或欣赏文人画,绝对不能忽略其诗书画结合的完整性。题款诗文必须提前或与画幅构思同步酝酿,也可在画后斟酌。
画完全图,我在右上角横题《茂材图》为名。最后,在右下沿空白处,竖题 “谨以此画向陈嘉庚先生致敬”,创作即可告终,交付学校裱褙。
从1月4日至6日,在老家陋室归云岫作画,心情无限愉悦。文人画的修身养性功能,就体现在创作过程。题材本身就是积极健康的,因而作者的精神状态也必浩气凛然,这对心灵保健极为有利。笔墨挥写又有讲究,不但以气运笔,锻炼呼吸系统,挥毫运动腰臂,往返蘸墨涂抹,都令体躯使力而健身。还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那是一种快乐素,想不快乐都不行。
我一生涉猎过西画的素描、水彩、水粉、版画与油画,它们的制作过程最多令人激动或兴奋,却没感到快乐。我大部份中国画的探索创作,打破了现代文人画、现代院体画与现代派中国画的界限,也与西画相似,仅有结果获得满意的那种激动兴奋,没有创作过程的快乐感受。
从中国文化的养生角度比较,传统文人画确实如我所论定的,是对生命有益的艺术(请详拙文《对生命有益的艺术——传统中国画》),所以晚岁转向文人画学习、研究、创作、教学与宣传,希望这项优秀传统,不会随着文化现代化的潮流,不断衰萎而致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