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证明”为何层出不穷,屡治不绝?不让百姓“白跑”,怎么又变成让百姓“百跑”?
根本原因在于有关部门单位的办事人员没有把群众利益当回事,“你跑你的路,我坐我的殿;跑烂你的鞋,端稳我的碗”。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原因:
一是把权力当作能力,喜欢将手中的每一份权力发挥到极致,不让人开证明觉得是一种权力的失落。于是就出现了如此荒诞的故事,母女俩手持户口簿但不能证明她们的亲属关系,还非得补上一个出生证明的文件不可。
二是政策在打架。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的规定不统一,“你吹你的号,我唱我的调”,把办事人呼来唤去开证明,而且还有文件依据。
三是信息不对称。在大数据的现代社会,公民本来只要输上身份证号码,就可以了解许多个人信息,但由于信息流通不畅,造成老百姓为信息的滞后买单。
四是办事不积极。恪守教条化的执行程序,按部就班,缺乏创新的思维,只认证明不信其他,人为提高办事的麻烦程度。本质上是不敢担当、推卸责任以及不作为的懒政表现。
减少一些“奇葩证明”,就能让老百姓少受一些折腾,多获得一份幸福感,政府部门必须出实招、动真格,坚决革除“奇葩证明”的弊端,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一要建立完备的制度。要通过制度约束权力,建立政府责任清单,毫无价值的证明坚决不准开也不准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另一方面,依靠制度激发机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
二要政策公开、执行透明、办事公正,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帮助老百姓通过“互联网 证明”的方式办成过去需要本人亲自到场的许多事情。
三要实行信息共享,打破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封闭,真正做到“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四要强化责任的追究,对那些人为“设卡添堵”的单位和公职人员,应该高悬利剑,严厉查处,不给任何人留情面。
(人民日报记者 郑海鸥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