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你的“责任心”成为杀死你的凶手

(2020-10-21 14:22:04)
标签:

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

睿思心理

分类: 心理咨询

美国前总统林肯先生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这句话曾作为小编的座右铭与其他圣贤的智慧都一起牢牢记在本子上,但时至今日,“责任心”三个字却让我渐渐看到了更多的“血腥屠杀”。

责任感的突然出现

“你必须要完成作业”、“你必须要好好学习考全班(全校)xx名”、“你是一个学生,你不学习你还能干嘛?”“人家谁谁谁都能学好的东西,你为什么不行?”……没错,事件的起源我们要追溯回遥远的当年,一切都要从我们有了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目标说起。当我们结束了婴幼期的懵懂,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斑斓,背起了书包或期待、或高兴、或好奇的进入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备受压力和焦虑折磨的高中三年级,我们就承担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责任——学习。我们被要求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被要求要考上一个好的学校,被要求学习一些杂七杂八的课外技能,甚至还被要求比其他的孩子更优秀……然后呢?然后我们按部就班的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学了自己喜欢的或不喜欢的专业,掌握着自己有兴趣或厌恶、却被撑着“技多不压身”大旗而学会了的技能。如果你成功完成了我以上所述的事情,恭喜你,你成功地逃脱了“责任心”的一次死亡镰刀。

小学生厌学、中学生逃学、大学生旷课、不被重视的学生抑郁焦虑情绪到不堪学习压力的跳楼自杀的案例比比皆是,这么想想,我们还没有被“责任心”无情地带走是不是很幸运?我可以一本正经的严肃的告诉你:NO!

https://p7.itc.cn/images01/20201021/d049eb354c864417a497cb262d1df4b4.jpeg

变本加厉的“责任感”

当我们躲过了“责任感”的第一轮屠杀,紧接着,我们进入第二轮看起来更理所当然的屠杀方式。曾经有一位小型教育公司的职员抱怨过:“我应聘的明明是一名辅导老师啊,为什么市场、销售、教务、咨询、保洁、帮厨厨娘都得我来做?我想把事情做好,做个有责任感的人,就这么累吗?”不得不说,听着她的抱怨我既心疼又气愤,心疼这个姑娘;可我更多的是气愤,气愤这种老板不知道分工精细化只是为了省钱的无限压榨,更气愤这个姑娘不懂得自己责任心的底线在哪里。之后,这个姑娘被压榨到成了医院门诊的常客。

http://p5.itc.cn/images01/20201021/db897e20e91a466793d2f5736a9c8c40.jpeg

责任感的真相

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分别以一对一和四对一的两种方式与一名假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并利用对讲机进行通话。在交谈过程中,当假病人大呼救命的时候,一对一通话组的那些人中,有85%的人冲出了工作间并报告有人发病;而在那些4个人同时听到1个病人呼救的组别里只有不到31%的人采取了求救行动。这个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这也为什么工作中必须要强调责任到人,术业专攻的原因。假设学生某次考试成绩特别不理想,家长会说是因为孩子平日里需要担负的责任太多,这是他总体承受不住的结果吗?还是会说这是孩子不好好努力,没有认真学习的后果?再假设公司职员因为接待了来访的新顾客而延迟提交了教案,主管会说是因为她要处理的事情太多责任太大,这是她总体承受不住的结果吗?还是会说这是她连自己的事情都不会安排,工作真是没效率?

http://p6.itc.cn/images01/20201021/e36f9089fd934f9fa1327bf12d40a5fb.jpeg

责任心的底线

我们并不能要求别人怎么去想,我们只能在一次次被给予责任感时明确的表明自己的底线,担起我们应负,放弃那些不属于我们的。凡胎肉体如何承受的住所有钢筋铁骨的“责任感”。我想,林肯先生的话或许改成这样更合适:“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我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我所不能负的责任,我挑之以负,择之而为。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