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语言论》的一点感想

(2015-10-14 11:03:30)
标签:

教育

分类: 看点东西,写点什么

    在学习了伍铁平的《普通语言学概要》之后,再去读了高名凯先生所著的《语言论》,虽然只是初读,但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将高名凯在《语言论》中的思想与伍铁平的《普通语言学概要》和叶蜚声、徐通锵所著的《语言学纲要》里的一些思想进行了比较,发现他们对于语言理论的看法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高名凯先生所著的《语言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言的社会本质”,从中系统地阐述了:①语言的社会性,认为语言不是个人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②语言的职能,认为语言最重要的两大职能是交际和体现思维,而其他的职能则都是在这两个职能上的扩展;③语言与思维、交际、言语等的关系。第二部分是“语言系统的内部结构”,这一部分分别阐述了语言系统及语言系统下的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系统的结构及其演变。第三部分是“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不仅讲了语言的起源、发展,也讲了语言的分化、统一及其前景。

关于语言是什么的问题,高名凯认为语言是以符号系统为特色的音(语音)义(语义)结合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交际和体现思维这两个重要的职能。语言首先具有符号性,而且语言符号具有社会性。语言是一种符号,作为一种符号,按索绪尔的观点,一切符号都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对于语言来说,语言符号中的能指就是听觉印象或声音印象,语言符号中的所指就是语言听觉印象或声音印象所表达的概念。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组合是任意的、可变的,但另一方面,语言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社会认可之后就不能随时改变,故语言符号也受到社会的制约,即语言中的音和义的组合是由社会约定的,而并不是本身所固有的,组合可以随意,但在固定下来之后一般不变,语言只有相对任意性。  

这也就是伍铁平在《普通语言学概要》中所指出的“语言的稳固的特点”,因为语言是成千上万的人无时不刻不在运用的工具,不能轻易改掉。《普通语言学概要》中语言符号的还有另一个特点——线条性,语言只能在一条线上伸展,不能在两维的面上或三维的空间上伸展。

借此高名凯对语言和言语也作了一定的区分,指出创造语言的行为所造出的语言成分的总和或说话时所运用的工具大体上说来就是“语言”,而运用语言机能的行为(包括创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行为)和运用语言所说出的话叫做“言语”。说话时作为工具运用的是语言,而非言语。语言其实是一个抽象而概括的社会现象,相比之下,言语则是具体的。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但言语有阶级性。

伍铁平的《普通语言学概要》没有直接指出言语这一概念,但他在语言的使用这一章中提出了“言语行为”的概念,把使用语言看成一种行为,行为的实现,用的是言语这一手段,所以叫做言语行为。从中也不难看出,伍铁平将言语看成语言行为实现的手段。

两者都认为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这里还需要强调,要把语言的阶级性与语言社会变异中的阶层变异相区别,两者是不同的,语言没有阶级性是指不同的阶级都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在一定意义上,也只有运用同一种语言才能进行阶级斗争;而语言的阶层变异是指不同阶层 的人所用的语言因阶层的不同而不同,它是就不同阶层的人来说的,而不是阶级。

针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高名凯先生更是提出了“语言·思维”统一体这一新概念。认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并不是谁决定谁的关系,而是辨证统一、互相促进的关系。用唯物辨证的观点来理解,“语言·思维”统一体是语言和思维的统一而不同一。而在伍铁平的《普通语言学概要》只强调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这一点,从语言是认知的伴侣、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三个方面着重探讨了“语言的思维功能”。这仅是从一个方面来讨论语言和思维,对于全面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有局限的。

《语言论》中,高名凯并不是简单地将语言归为形式,将思维归为内容。他认为任何东西都是有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形式和内容是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两个对立面。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着它自身的形式和内容,语言的形式是语音,语言的内容是语音所代表的意义,而不是思维中的概念和逻辑关系。另一方面,思维本身也有它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他把语言和思维看成是“语言·思维”统一体的形式部分和内容部分。

《语言论》中首先提出,语言和思维是互相借助于对方而产生的。在语言产生之初,如果人类的思维没有发展到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那么作为抽象思维担负者的语言是不可能产生的。其他动物之所以没有语言,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声音并没有和抽象思维统一在一起,没有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的声音并不能被称作语言,这也是人的交际与动物交际的最根本的区别。另外,语言自身的内容部分是声音表示的意义,而这一内容虽然不是思维,但正是思维成果或思维材料在语言中的表现,语言的内容部分来自思维,若离开了被承载的抽象思维,语言就不能产生了。同样地,思维的产生也依赖于语言,语言是思维产生的必要条件。大脑是思维的母体,思维产生于大脑,而语言则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在语言的物质基础上,真正的抽象思维才能实现,才能转化为实在的,为人类所认识的社会现象。伍铁平也指出需要用语言将认识的成果固定起来,思维要通过语言才能实现。

其次,在运用和发展过程中,高名凯认为语言和思维也是相互依赖的。我们运用语言为的是要表达或体现思维,新的思维成果的出现必然要求新词的出现来体现它。在思维的促进下,语言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说,思维的发展是语言的动力,语言活动是以思维活动为前提的。而在进行具体思维时,也是不能脱离语言的物质材料的。思维过程中已经获得的概念和逻辑都是以语言的形式体现的,正是它们被词所巩固,才体现其为概念,具体思维才得以继续进行。伍铁平也在《普通语言学概要》中指出的:“由音义结合而成的语言符号起着固定认识成果的作用,认识活动的成果一旦被语言固定下来,人们就能在它的基础上继续认识,不必从头再来。”

就这一问题高名凯还特别探讨了聋哑人的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指出他们虽然不会说话但还是运用语言材料在思维的。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聋哑人在进行具体思维时,虽然没有说话,但他们所用的思维的工具——语言符号其实是和我们一样的,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只是他们的符号不是用语音的形式,但其本质的内容部分还是和语言一致的。进一步说,他们为了表达思想所书写的文字正是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文字的基础,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语言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另外,他们所用的一些非语言的东西其实也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叶蜚声、徐通锵所著的《语言学纲要》中也指出聋哑人也能思维,他们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只是他们听不见别人说话,才不会语言,这与失去语言能力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由此,我觉得聋哑人应该只属于不会说话,或者说他们只是没有言语能力,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用语言体现思维,相反,他们也运用语言体现思维。

高名凯较为全面的阐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但也有一点是不足于伍铁平的《普通语言学概要》的,高名凯所指的思维为抽象思维,他在书的一开始也区别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但同时指出将思维规定狭隘的抽象思维来讨论有关问题。而伍铁平在《普通语言学概要》中则分别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作了语言关系解释,认为形象思维的进行不需要语言,语言参与的应该是抽象思维,但在表达形象思维的时候就有语言的参与,因此必须将形象思维先转化成抽象思维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就“语言·思维”统一体,高名凯还在《语言论》中提出了语言和思维的不同点,认为“语言·思维”统一体的两个部分密不可分、互相依存,但不能混淆。语言是用来交际和体现思维的。它只是体现思维的工具,不等同于思维。

再者,语言和思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样一个概念可以被很多不同的词来表示;同样一个逻辑概念也可以被不同的句型来表达,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些句子在语言形式上完全相反,却表示同一语言逻辑判断。

第三,高名凯还认为思维是反映客观世界的,在共同的客观世界的决定之下,在人脑的共同的物质结构之下,思维进行行力及规律是全人类性的。而语言中声音部分和意义部分的结合是在社会劳动生产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在不同民族,语言是不同的,语言具有民族性。相应的伍铁平的《普通语言学概要》中有“语言具有民族的特点”。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由叶蜚声、徐通锵所著的《语言学纲要》中还指出思维能力的全人类共同性不等于各民族想问题的方式都一样,相反,他们之间可以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是的,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特点,比如汉民族的地理、历史、人文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汉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从而影响其思维有别于别的民族。这里,为《语言论》作了很好的补充,将思维和思维方式区别开来了。

其实类似于以上的讨论还有很多,自己也从对《语言论》的阅读中获得了很多关于语言的理论知识,对《普通语言学概要》也有了新的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