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天一阁 |
分类: 与读书有关 |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现存的古藏书楼中,依时间而论,天一阁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意大利有两座文艺复兴时期的藏书楼早于天一阁而保存了下来)。
天一阁,起初是一个个人藏书楼,创始人范钦,明代的一位官员,但这个人更重要的一个身份是书迷,一个不讲理由痴迷书的人。所以一生仕途,而藏书才是他一生的事业,因为范钦,所以天一阁。
一种启示,借书中原话——"一生都在忙碌的所谓公务和事业。很可能不是你对这个世界最主要的贡献;请密切留意你自己也觉得是不务正业却又很感兴趣的那些小事。"很赞同这个观点,不由想到现在很实用主义的一份鸡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可能不在上班工作的八小时,而在工作之外时间的利用。
一个人的藏书,到家族完整保存延续,到对以后一个朝代的文明和文化产生影响,天一阁命途多舛。
范钦有两个儿子,可是传给哪个儿子他才放心?可两个儿子又都不是他的理想型传人,且分家书决不能分,最终他传给了大儿子范大冲,到后来的子子孙孙,家族面对的藏书楼完整和延续,天一阁不得不成为一座密室藏书楼,家人和组人不能随意进入!后代中许多人并不痴迷书,只是带着家族使命,藏书楼要完整存在如何做到呢?范钦和他的继承者是早想到了的,所以有了处罚规则-
"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不得与祭。"
如此藏书,却不能发挥书之基本被读作用,可惜,可悲。不过也因如此,才可喜天一阁存在到被开启的年代。
第一位登楼看书的人是大学者黄宗羲,经过范氏家族关关掌钥匙之柜同意,黄宗羲登楼,因为他的人品、气节、学问受到全思想学界的深深钦佩。"黄宗羲登天一阁,是此藏书楼历史上有光彩的一年。"
此后,天一阁可以向真正的大学者开放,但规矩仍十分苛严。这才是一个藏书楼发挥本身价值的存在。
乾隆年间,因乾隆编撰《四库全书》,天一阁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天一阁向朝廷献书,珍贵古籍六百多种,九十六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三百七十多种列入存目,天一阁对此贡献巨大,乾隆授意南北主要藏书楼仿照天一阁的格局营建。
天一阁因此出名。近入近代,太平天国年间,天一阁遭遇屡次偷书,其中一个偷书人,偷书量巨大,一般珍贵藏书被偷走,此被偷书籍呈现在上海的书铺里。
在天一阁命运为难,正被卖给外国人时,一位当时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先生张元济,拨巨资抢救,购得藏书保存于东方图书馆的"涵芬楼"里,"涵芬楼"因天一阁享誉文化界,但最终,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炸弹之下。
留存的是天一阁本身,这座承担了几百年文化传承, 见证了几百年历史变迁的藏书楼,二十世纪被几次修缮和完善,这幢见过世面的楼阁,"成为现代文化良知的见证"。
如果有机会踏近天一阁,我想我会想起铁绣芸,这个有关天一阁藏书宏富却不得近亲的难过故事。
范钦去世后的两百多年后,宁波知府丘铁卿家一位酷爱诗书的女子,听说天一阁藏书百余年,不被虫蛀,是因为书页中夹了芸草,她便只想做一枚芸草,夹在书本间。她天天用丝线绣芸草,给自己更名"绣芸"。父母见她如此着迷,请人做媒,将她嫁于范家后氏。本以为,她就此可以有机会登天一阁,即使不让看书也能看看芸草,不料范家规矩严禁妇女登楼。她悲怨成疾,抑郁而终,临死前对丈夫一个"书"字都不敢提,只说要是能把她葬在天一阁附近,她就可以瞑目了。
着实感动,可悲的也是时代,没有婚姻自由,又女性没有一点地位,通过结婚只为看个书都是终身妄想。如果铁绣芸有机会读书,又会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呢?天一阁能成就出怎样一位女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