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子算经《卷上》简注及演算

(2014-05-15 16:47:53)
标签:

教育

孙子算经《卷上》简注及演算

 

在百度上复制了《孙子算经》,但没有注释。

《孙子算经》三卷,成书年代约为公元4世纪。作者不详,有人说是一个和尚。

上卷71道乘除算题或规则说明。讨论了度量衡的单位和筹算制度与方法,。

中卷28道题,主要是关于分数的应用题,包括面积、体积、等比数列等。

下卷36道题,有“鸡兔同笼”、“妇人荡杯”、“物不知数”等流传世界的趣题。

现先发《卷上》简注及演算一文。

 

                                      《卷上》

 

  1、度之所起,起於忽。欲知其忽,蚕所生,吐丝为忽。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五十尺为一端;四十尺为一疋;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三百步为一里。

    注:凡物体都有长短(度)、大小(容量、体积)、轻重(衡)等最基本的物性。

    度即长度、宽度、高度、深度。并用进位制来表示大小不同的度量单位。其中十进制最优。《孙子算经》表明,中国古代早已有十进制了。从忽到引,共9个数量级。

    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即240平方步为一亩。如:长16步×宽15步=240步2 = 1亩,相当于16×6×15×6 = 8640尺2 为1亩。现代一亩=666.667米2 ,则3.6尺=1米,亦即古代1尺=0.27777米。

    古代一里 = 300步×6尺/步=1800尺。现代一里=1500市尺。

    如果 古代一里= 现代一里,那末古代一尺= 现代0.8333市尺。(1500/1800=0.8333),即古代尺子比现代尺子要短。古代一尺,相当于现代0.33333×0.833333=0.27777米。与上相符。

    由此也可推知,古代蚕丝一忽=0.0002778毫米=0.2778微米=0.2778μ。但据百度百科介绍:蚕茧的丝纤有20到30微米,且难以单根使用,要把若干个茧的丝绞合在一起,形成一根。古人当然量不出忽的粗细,在此仅表明,中国古代早已有十进制了。

 

  2、称之所起,起於黍。十黍为一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注:称即重量,衡。这里,基本单位是斤。120斤为一石。

    十六两为一斤,给计算带来几多麻烦。小时侯珠算时,碰到乘几斤几两,只能利用口诀: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三七五…来打算盘,还不懂真正意思。大了才知道,1=1/16=0.0625斤、2=2/16=0.125斤、等等,原来如此。

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的两),则1铢=1.3克,五铢应重6克以上。汉武帝行五铢钱,直径一般2.5厘米左右,重约3—4克。到唐武德四年(621)铸“开元通宝钱”,废止五铢钱。五铢钱流通七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西汉以后各朝代的五铢钱也都在3克左右,最轻的仅2克。

 

    量之所起,起於粟。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抄,十抄为一撮,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斛得六千万粟。所以得知者,六粟为一圭,十圭六十粟为一抄,十抄六百粟为一撮,十撮六千粟为一勺,十勺六万粟为一合,十合六十万粟为一升,十升六百万粟为一斗,十斗六千万粟为一斛。十斛六亿粟,百斛六兆粟,千斛六京粟,万斛六陔粟,十万斛六秭粟,百万斛六壤粟,千万斛六沟粟,万万斛为一亿斛六涧粟,十亿斛六正粟,百亿斛六载粟。

    注:量即容量、容积、体积。斛以下也是十进位南宋末年改五斗为一斛。我记得小时候到米店去买米,一升箩是一斤半,容积约650 CM3一斗15斤,5斗一斛,75斤,一斛容积约33 DM3二斛一石150斤。斛与镬的读音相近,形状也像镬子,不过是方的,上小下大。

 

    3、凡大数之法,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万万京曰陔,万万陔曰秭,万万秭曰壤,万万壤曰沟,万万沟曰涧,万万涧日正,万万正曰载。

注:万之前为十进制,万之后是万进制。1=1×104 1亿=1×108 1=1×1044

 

  4、周三径一。方五邪七;见邪求方,五之,七而一;见方求邪,七之,五而一。

    注:周三径一指π=3。这说明《孙子算经》成书应在祖冲之(429-500)之前。

   “方五邪七”特指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方边)各为5,而钭边(邪边)为7,即52+52 =52=5×1.414=7实际上是把√2=1.414取作1.4,所以是近似的,比不上《周髀算经》上的勾三、股四、弦五绝对正确。

    乘除的用语:五之,即乘以五,七而一,即除以七。

    见邪求方,五之,七而一,即 方边=斜边×5÷7 = 斜边÷1.4

    见方求邪,七之,五而一,即 斜边=方边×7÷5 = 方边×1.4

 

  5、黄金方寸重一斤。白金方寸重一十四两。玉方寸重一十二两。铜方寸重七两半。鈆方寸重九两半。铁方寸重六两。石方寸重三两。

    注:古代寸短,把物量长了,量得一寸,实为现代的0.0833市尺×0.333米市尺=2.777 CM。所以1立方寸=21.433 cm3 1斤=16两=500克。

    所以古代黄金比重为500/21.433=23.33克/cm3 现代黄金比重19.32克/cm3

同理,古代铜的比重为23.33×7.5/16= 10.94克/cm3 现代铜的比重8.9克/ cm3

古代铁的比重为23.33×6 /16 = 8.75克/cm3 现代铜的比重7.85克/ cm3

    由此可见,古今比重相差不大,但似乎古代的物质要重实一些,如同人一样。


  6、凡筭之法,先识其位,一从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

   如2131、二千一百三十一  算筹摆为  二 ︱ 三 ︱

     1111一千一百一十一  算筹摆为  —  ︱ — ︱

    5678可能是横五纵六横七竖八的摆,因为那时 “〥〦〧〨”还末使用。算筹太多,看起数起来也费时易错。珠算表示法就简要,但到宋元才有。

 

  7、凡乘之法,重置其位。上下相观,上位有十步至十,有百步至百,有千步至千。以上命下,所得之数列於中位。言十即过,不满自如。上位乘讫者先去之。下位乘讫者则俱退之。六不积,五不只。上下相乘,至尽则已。


  8、凡除之法,与乘正异。乘得在中央,除得在上方。假令六为法,百为实。以六除百,当进之二等,令在正百下,以六除一,则法多而实少,不可除,故当退就十位。以法除实,言一六而折百为四十七,故可除。若实多法少,自当百之,不当复退。故或步法十者置於十位,百者置於百位。上位有空绝者,法退二位。余法皆如乘时。实有余者,以法命之,以法为母。实余为子。

    注:筹算的乘除方法,见16、17节演算时再具体解释。


    9、以粟求粝米,三之,五而一。以粝米求粟,五之,三而一。以粝米求饭,五之,二而一。以粟米求粝饭,六之,四而一。以粝饭求粝米,二之,五而一。以绺米求饭,八之,四而一。

    注:栗即没有舂而有壳的小米谷物。粝米即粗米、糙米。
粝米=栗×3÷5, =粝米×5÷3,即粟五等於粝米三。一斗粟等於六升粝米。
粝饭=粝米×5÷2   粝米=粝饭×2÷5   粝饭=粟米×6÷4   饭=绺米×8÷4

    由此推得以下比例;栗50、粝米30、粝饭75、栗米50、绺米(即九章算术中的凿米,为24)。此处饭≠粝饭?


  10、十分减一者,以二乘,二十除。减二者,以四乘,二十除。减三者,以六乘,二十除。减四者,以八乘,二十除。减五者,以十乘,二十除。减六者,以十二乘,二十除。减七者,以十四乘,二十除。减八者,以十六乘,二十除。减九者,以十八乘,二十除。

    注: 1/10=2/20  2/10=4/20   3/10=6/20 … 9/10=18/20 ,这应该是分数的约分法。

 

    11、九分减一者,以二乘,十八除。注:1/9=2/18


  12、八分减一者,以二乘,十六除。注:1/8=2/16


  13、七分减一者,以二乘,十四除注:1/7=2/14


  14、六分减一者,以二乘,十二除。注:1/6=2/12


  15、五分减一者,以二乘,十除。注:1/5=2/10


  16、九九八十一,自相乘,得几何?答曰:六千五百六十一。术曰:重置其位,以上八呼下八,八八六十四,即下六千四百於中位。以上八呼下一,一八如八,即於中位下八十。退下位一等,收上位八十。以上位一呼下八,一八如八,即於中位下八十。以上一呼下一,一一如一,即於中位下一。上下位俱收,中位即得六千五百六十一。

     注:古代筹算乘法的最大特点是:

1  乘数列于上排,被乘数列于下排,乘积留在中排。

2  相乘时以上排为主,由它乘下排各数。乘完一轮不用了,就把算筹拿走,直到拿完。

3  由高位乘低位,一层层念口诀,并在中排作加法运算。

    具体步骤是:

上十位*下十位,得千位数、80×80=6400 ,   将6400 置于中排。

上十位×下个位,得十或百位数、80×1=80 , 在中排运算6400+80=6480仍置中排

上个位×下十位,又得十或百位数、1×80=80,在中排运算6480+80=6560 仍置中排

上个位×下个位,得个或十位数、1×1=1      在中排运算6560+1=6561 仍置于中排,得结果。

    请注意,乘积在中间一排。中间乘积不留记录,随算随加,最后得结果6561 。这与珠算一样,万一中间加错了,也就无法发现。

 

    由于81×81有两个8、两个1,上下位容易搞混,现换一算例,可以看得更清楚。

如 81×72=5832,看筹算怎样运作:

 

      8 1 (上位)

  80×70=5600  →(+80×2=160 ) → 5760 →(+1×70=70) → 5830 →(+1×2=2)→5832

  上十位×下十位  加上十位×下个位    加上个位×下十位      加上个位×下个位,

      7 2 (下位)

 

    而现代手工笔算顺序,与古代相反。一是下位乘上位,二是先个位乘个位,再个位乘十位,再个位乘百位…,同时留有中间记录,最后才相加,可以复算。

 

      8 1            效仿古代筹算:       8 1

  ×  7 2             念口诀:        ×  7 2  

    1 6 2             八七  五十六    5 6 0 0      中排5600

  5 6 7               八二  一十六      1 6 0      中排5760

  5 8 3 2             一七  得七          7 0      中排5830

                      一二  得二                 中排5832

                                     5 8 3 2


  17、六千五百六十一,九人分之,问人得几何?答曰:七百二十九。术曰:先置六千五百六十一於中位,为实。下列九人为法。上位置七百,以上七呼下九,七九六十三,即除中位六千三百。退下位一等,即上位置二十。以上二呼下九,二九十八,即除中位一百八十。又更退下位一等,即上位更置九,即以上九呼下九,九九八十一,即除中位八十一。中位除尽,收下位。上位所得即人之所得。自八八六十四至一一如一,均准此。

    注:古代筹算除法的最大特点是:

上排为商、中排为被除数、下排为除数。

念口诀估商,并在中排减去乘积。文中“除中位六千三百”,即中排减去6300。

下一位计算,同上。直到不够除,可得余数(中排剩余值)。

    6561÷9=?

 

                                           9

6561        6561-6300=261        261-180=81    81-81=0

   9 (口诀700×9=6300  9 (口诀20×9=180     (口诀9×9=81

6591÷9=729

 

    这个筹算方法,其实与现代小学生笔算除法差不多。仅有以下差别:

       古代,被除数与除数是上下排,现代笔算被除数与除数是左右排。

       古代中间乘积6300、180、81不作记录,直接从被除数中减去。现代笔算有中间乘积记录,可上下相减,不易出错。现代笔算如下:

               7 2 9      效仿古代筹算:        9

        6 5 6 1                   6561

             6 3                        261  261

               2 6 1                          81    81

               1 8                                   0

                 8 1                    

                 8 1                    
                         

 

以下18—60题,实际上是对九九表的解释及分析。现先把九九表列于下;

 

 

七   

 五 

  

  

  

  

 

 文中的:

81

72

63

54

45

36

27

18

9

405

  九九一条

 

64

56

48

40

32

24

16

8

288

  八八一条

 

 

49

42

35

28

21

14

7

196

  七七一条

 

 

 

36

30

24

18

12

6

126

  六六一条

 

 

 

 

25

20

15

10

5

75

  五五一条

 

 

 

 

 

16

12

8

4

40

  四四一条

 

 

 

 

 

 

9

6

3

18

  三三一条

 

 

 

 

 

 

 

4

2

6

  二二一条

 

 

 

 

 

 

 

 

1

1

  一一一条

 

 

 

 

 

 

 

 

 

 

 1155

 

 

18、八九七十二,自相乘,得五千一百八十四。八人分之,人得六百四十八五。

   七九六十三,自相乘,得三千九百六十九。七人分之,人得五百六十七五。

    注:8×9=72 (口诀)   72×72=5184    5184÷8 =648  

    7×9=63 (口诀)   63×63=3969    3969 ÷7=567

19、六九五十四,自相乘,得二千九百一十六。六人分之,人得四百八十六。

   注: 54×54÷6=486   此处省略了6×9=54 (口诀),以下同。

 

20、五九四十五,自相乘,得二千二十五。五人分之,人得四百五。注:45×45÷5=405

 

21、四九三十六,自相乘,得一千二百九十六。四人分之,人得三百二十四。注:36×36÷4=324


22、三九二十七,自相乘,得七百二十九。三人分之,人得二百四十三。注:27×27÷3=243


23、二九一十八,自相乘,得三百二十四。二人分之,人得一百六十二。注:18×18÷2=162


24、一九如九,自相乘,得八十一。一人得八十一。右九九一条,得四百五,自相乘,得一十六万四千二十五。九人分之,人得一万八千二百二十五。

    注:“右九九一条,得四百五”,指:九九表中从9×9=81  8×9=72  7×9=63

6×9=54  5×9=45  4×9=36  3×9=27  2×9=18  1×9=9 ,九个数成一条数组,它们的和是405。 405×405=164025   164025÷9=18225。18225其实就是这一条九九线上数组和平方的平均数,没有什么几何意义,在此只作为筹算的练习罢了。

    以下是九九表中8字头、7字头、6字头…直到“一一如一”的口诀及筹算乘除。


25、八八六十四,自相乘,得四千九十六。八人分之,人得五百十二。注:64×64÷8=512


26、七八五十六,自相乘,得三千一百三十六。七人分之,人得四百四十八。注:56×56÷7=448


27、六八四十八,自相乘,得二千三百四。六人分之,人得三百八十四注:48×48÷6=384


28、五八四十,自相乘,得一千六百。五人分之,人得三百二十。注:40×40÷5=320


29、四八三十二,自相乘,得一千二十四。四人分之,人得二百五十六注:32×32÷4=256


30、三八二十四,自相乘,得五百七十六。三人分之,人得一百九十二注:24×24÷3=192


31、二八十六,自相乘,得二百五十六。二人分之,人得一百二十八。注:16×16÷2=128


32、一八如八,自相乘,得六十四。一人得六十四。右八八一条,得二百八十八,自相乘,得八万二千九百四十四。八人分之,人得一万三百六十八。

    注:“右八八一条,得二百八十八”,指:九九表中从  8×8=72  …   到1×8=8 ,八个数成一条数组,它们的和是288。    288×288=82944   82944÷8=10368   10368是这一条八八线上数组和平方的平均数。

 

33、七七四十九,自相乘,得二千四百一。七人分之,人得三百四十三。注:49×49÷7=343


34、六七四十二,自相乘,得一千七百六十四。六人分之,人得二百九十四注:42×42÷6=294。

 

35、五七三十五,自相乘,得一千二百二十五。五人分之,人得二百四十五。注:35×35÷5=245


36、四七二十八,自相乘,得七百八十四。四人分之,人得一百九十六。注:28×28÷4=196


37、三七二十一,自相乘,得四百四十一。三人分之,人得一百四十七注:21×21÷3=147

 

38、二七十四,自相乘,得一百九十六。二人分之,人得九十八。注:14×14÷2=98


39、一七如七,自相乘,得四十九。一人得四十九。右七七一条,得一百九十六,自相乘,得三万八千四百一十六。七人分之,人得五千四百八十八。

   注:7×7÷1=49

 “右七七一条,得一百九十六,”见九九表。 196×196=38416  38416÷7=5488


40、六六三十六,自相乘,得一千二百九十六。六人分之,人得二百一十六。注:36×36÷6=216


41、五六三十,自相乘,得九百。五人分之,人得一百八十。注:30×30÷5=180


42、四六二十四,自相乘,得五百七十六。四人分之,人得一百四十四。注:24×24÷4=144


43、三六一十八,自相乘,得三百二十四。三人分之,人得一百八。注:18×18÷3=108


44、二六一十二,自相乘,得一百四十四。二人分之,人得七十二注:12×12÷2=72


45、一六如六,自相乘,得三十六。一人得三十六。右六六一条,得一百二十六,自相乘,得一万五千八百七十六。六人分之,人得二千六百四十六。

    注:6×6÷1=36

  右六六一条,得一百二十六,”见九九表。  126×126=15876  15876÷6=2646


46、五五二十五,自相乘,得六百二十五。五人分之,人得一百二十五。注:25×25÷5=125


47、四五二十,自相乘,得四百。四人分之,人得一百。注:20×20÷4=100


48、三五一十五,自相乘,得二百二十五。三人分之,人得七十五。注:15×15÷3=75


49、二五一十,自相乘,得一百。二人分之,人得五十。注:10×10÷2=50


50、一五如五,自相乘,得二十五。一人得二十五。右五五一条,得七十五,自相乘,得五千六百二十五。五人分之,人得一千一百二十五。

    注:5×5÷1=25

   “右五五一条,得七十五,”见九九表 。  75×75=5625  5625÷5=1125

51、四四一十六,自相乘,得二百五十六。四人分之,人得六十四。注:16×16÷4=64


52、三四一十二,自相乘,得一百四十四。三人分之,人得四十八。注:12×12÷3=48


53、二四如八,自相乘,得六十四。二人分之,人得三十二。注:8×8÷2=32

 

54、一四如四,自相乘,得一十六。一人得一十六。右四四一条,得四十,自相乘,得一千六百。四人分之,人得四百。

    注:4×4÷1=16

  “右四四一条,得四十,”见九九表 。  40×40=1600  1600÷4=400

 

55、三三如九,自相乘,得八十一。三人分之,人得二十七。注:9×9÷3=27


56、二三如六,自相乘,得三十六。二人分之,人得一十八。注:6×6÷2=18

 

57、一三如三,自相乘,得九。一人得九。右三三一条,得一十八,自相乘,得三百二十四。三人分之,人得一百八。

    注:3×3÷1=9

  “右三三一条,得一十八,”见九九表中 3+6+9=18。  18×18=324  324÷3=108

 

58、二二如四,自相乘,得一十六。二人分之,人得八注:4×4÷2=8


59、一二如二,自相乘,得四。一人得四。右二二一条,得六,自相乘,得三十六。二人分之,人得十八。

    注:2×2÷1=4 

   “右二二一条,得六”,指九九表中2×1+2×2=2+4=6 、6×6=36、 36÷2=18


60、一一如一,自相乘,得一。一乘不长。右从九九至一一,总成一千一百五十五,自相乘,得一百十三万四千二十五。九人分之,人得一十四万八千二百二十五。

    注:“一乘不长”指1×1=1,乘积没有增长了。九九表到此结束。

    “右从九九至一一,总成一千一百五十五,” 即九九表从9×9=81、8×9=72、8×8=64、…一直到1×9=9,1×8=8……1×1=1,共45个乘积,即上三角乘数的和为1155。

  “自相乘,得一百十三万四千二十五。”即1155×1155=1334025。

  “九人分之,人得一十四万八千二百二十五。”即1334025÷9=148225,

  

61、以九乘一十二,得一百八。六人分之,人得一十八。注:9×12÷6=18


62、以二十七乘三十六,得九百七十二。一十八人分之,人得五十四。注:27×36÷18=54


63、以八十一乘一百八,得八千七百四十八。五十四人分之,人得一百六十二。

    注:81×108=8748   8748÷54=162

 

64、以二百四十三乘三百二十四,得七万八千七百三十二。一百六十二人分之,人得四百八十六。

    注:243×324=78732     78732÷162=486


65、以七百二十九乘九百七十二,得七十万八千五百八十八。四百八十六人分之,人得一千四百五

    十八。  注:729×972=708588    708588÷486=1458

 

66、以二千一百八十七乘二千九百一十六,得六百三十七万七千二百九十二。一千四百五十八人分之,人得四千三百七十四。

 注:2187×2916=6377292    6377292÷1458=4374


67、以六千五百六十一乘八千七百四十八,得五千七百三十九万五千六百二十八。四千三百七十四人分之,人得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二。

注:6561×8748=57395628   57395628÷4374=13122

 

68、以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乘二万六千二百四十四,得五亿一千六百五十六万六百五十二。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二人分之,人得三万九千三百六十六。

    注:19683×26244=516560652    516560652÷13122=39366


  69、以五万九千四十九乘七万八千七百三十二,得四十六亿四千九百四万五千八百六十八。三万九千三百六十六人分之,人得一十一万八千九十八。

    注:59049×78732=4649045868    4649045868÷39366=118098


  70、以一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乘二十三万六千一百九十六,得四百一十八亿四千一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一十二。一十一万八千九十八人分之,人得三十五万四千二百九十四。

    注:177147×236196=41841412812     41841412812  ÷118098=354294

 

71、以五十三万一千四百四十一乘七十万八千五百八十八,得三千七百六十五亿七千二百七十一万五千三百八。三十五万四千二百九十四人分之,人得一百六万二千八百八十二。

    注:531441×708588=376572715308    376572715308 ÷354294=1062882

    这里是6位数相乘,中间乘法及加法运算36次,要避免加错,有难度。

    这里又有12位除以6位的除法,商7位。可见中间乘法减法运算总起来看,有7大次,但由于除数有6位,每得一个商数,就有6小次口诀6小次减法,所以共有42次口诀及减法,只要一次出错,就糟了,可见太繁难了。

 

    筹算时,筹码这么多,很容易搞错。到了宋元发明了珠算,以“上档”一珠代表五,从此才结束了筹算,真是进步而又聪明啊!现在更不消说了,我用最简单的计算器,就完成了上面的算题,觉得很容易。

    难就难在对“经文”的理解上。例如文中“右九九一条,得四百五”,最初不明白他的意思,还认为“右”字有误,应是“五九九一条,得四百五”,便算得5×9×9=405,很高兴。但后面又碰到“右八八一条,得二百八十八”,又凑成4.5×8×8=288,但“右”又作何解释呢?自已也觉得别扭。之后,又有“右七七一条”等等,才知道自己还不懂。再后,才想到“九九表”,列出了九九表后,几经试算,才一下开通了。

    我化了三天时间,完成了《卷上》的“注文”及现代演算,觉得有收获。

    去吧,上博台去吧,与同好的朋友暂离这功利浓重、臭味十足的世态,到世前去观看古代数学大师的演算。他们心怀天地,超然物外,运筹帷幄,为祖国的数学事业作出了真正的贡献。

    我敬仰先贤大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