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牛
小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76
  • 关注人气:7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判别自然数被7整除的六种方法

(2013-11-25 16:48:01)
标签:

教育

                            判别自然数被7整除的六种方法

    仅以此奉献给小学老师们。

 

    自然数被2、3、4、5、6、8、9、11整除的判别方法都简单明了,连被25、35、45、55、75整除的判别方法,也都能顺便带出,不必死记。就是被7整除的判别方法,有点麻烦。

    自然数被7整除的判别方法,一直使我心烦,总觉得不方便、速度慢或记不住。最近,我做习题时,新创了一个“锁匙法”,拿出来亮亮相。在写本文时,又发现“同余和法”,倒是十分简便。于是就将我所知道的方法一一叙述,一一作例。算是一篇笔记罢。共六种方法:

  三位分组相减法

  截尾减尾乘2法

  … 231546231锁匙法

  同余和法 (首起减倍法)

  同余积法

  同余幂法

  我认为“同余和法”,最方便实用。

 

 

                                    一   三位分组相减法

 

    位数超过三位时,就将最后三位与最前几位相减,它们的差,若被7、11、13同时整除,则该数也被7、11、13同时整除。若仅仅被7整除,则该数也仅仅被7整除。

    例一  548422÷7, →548-422=126  126÷7=18除尽,所以548422被7整除。

    例二  3032666÷7,→3032-666=2366 ,→366-2=364。364÷7=52除尽。364÷13=28也除尽。364÷11=33.0909除不尽。所以3032666,被7整除、被13整除、但不能被11整除。

    这个方法的缺点是,剩下三位数,再要判别,有点麻烦。

 

                                    二    截尾法

 

    问:2338能否被7整除?老师会教你说:把这个整数的个位数字(尾数)去掉,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尾数)的2倍。如果差是7的倍数,则原数能被7整除。如果数字仍然太大,不能直接观察出来,就重复此过程。即有“截尾 倍2 相减 验差”几步。这个方法,叫“截尾法”。

   例三  308÷7,30-8×2=30-16=14,14÷7=2除尽,所以308能被7整除。

   例四  2338能否被7整除?演算为2338→233-8×2=233-16=217→21-7×2=7,整除。所以2338能被7整除。

    这个方法的缺点是,层次多了一点,又要乘、又要减。

 

               三  由同余理论推导的方法:被7整除的一把锁匙 …231546231

 

    这是我看南秀全、刘汉文编著的《同余理论》时,做习题时的一个新发现,很高兴。锁匙S=…231546231,实际上是…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上的1除以7的余数数列。这有点象电算中的逻辑尺。判别时,将被除数P与锁匙S的位数对齐,相乘得PS,并相加得ΣR,ΣR÷7若除尽,则7整除P,亦即P被7整除。怎样操作请看:

    例五   判别  433459÷7能除尽吗?

 

位数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位

被除数P                                             9

(231,用不到)乘锁匙S   × 5   × 4   × 6    ×2    ×3   ×1

乘积PS                      20     12     18          15    9

乘积PS÷7的余数R                                    2

余数之和ΣR                  6+5+4+1+1+2=19 ,

  19÷7=2余5,除不尽,所以433459÷7,除不尽。

 

    例六   判别 784÷7能被7整除吗?

 

位数                         百位A    十位B    个位C

被除数P                                       4

(231546,用不到)乘锁匙S      ×2      ×3       ×1

乘积PS                          14       24        4

乘积PS÷7的余数R                              4

余数之和ΣR                       0+3+4=7 ,

  7÷7=1余0,除尽,所以784能被7整除。

 

    这种算法,比传统判别法要复杂一点。但判别三位数时,也是较实用的。记住锁匙2、3、1

 

    现在讲原理。

   预先算得:1÷7=0余1,10÷7=1余3,100÷7=14余2,1000÷7=142余6,10000÷7=1428余4,100000÷7=14285余5,1000000÷7=142857余1,…这些余数按位置归位,组成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位上的数列231546231,称它为自然数被7整除的锁匙。这就是锁匙的来历。

    再以三位数ABC,来证明判别方法的原理。

    ABC=100×A+10×B+1×C,根据同余式性质:和的同余等于同余的和、积的同余等于同余的积,有:

    ABC÷7的余数ΣR=A×(100÷7的余数SA)+B×(10÷7的余数SB)+C×(1÷7的余数SC)

    即  ΣR=A×SA+B×SB+C×SC,若以7为模的同余为0,即ABC被7整除。

    例六中,A=7、B=8、C=4,相应的各位上的余数SA=2、SB=3 、SC=1,所以

           7×2=14  14÷7=2余0

           8×3=24  24÷7=3余3

           4×1=4    4÷7=0余4

    ΣR=A×SA+B×SB+C×SC=0+3+4=7,同余7,即同余0,即ABC=784被7整除。

 

                 四  根据同余式性质一:和的同余等于同余的和,来解

 

    如 X=A+B+C,则它们对于模M的同余式为:

      X ≡ a  (MOD M) + b  (MOD M) + c  (MOD M) ,其中a 、b、c为A、B、C对于模M的余数。

       例七  1893464 能被7整除吗?

   将1893464分解为几个数之和

   1893464=1400000+490000+2800+630+34,则

   1893464≡1400000(MOD 7)+490000(MOD 7)+2800(MOD 7)+630(MOD 7)+34(MOD 7)

    由于1400000÷7、490000÷7、2800÷7、2800÷7、630÷7的余数都为0。而34÷7的余数为6,所以 1893464≡0(MOD 7)+0(MOD 7)+0(MOD 7)+0(MOD 7)+6(MOD 7),最后得

1893464≡6(MOD 7)

    即1893464不能被7整除,余数为6。1893464÷7=270494…6。

    这里请注意,为什么我要选1400000、490000、2800、630呢?因为它们都是7的倍数,即7、14、21、28、35、42、49、56、63、70、77、84、91、98、105…及它们之后可添加适当的0。它们除以7后的余数都为0,这样就使计算很方便。最后剩下34,凑成相加1893464。这样只须判别34就可以了。

上例可以列简单竖式,

 

  1 8 9 3 4 6 4                       又  例八  433459能被7整除吗?(见前)

-1 4                                           9

    4 9 3 4 6 4                              -4  2

  -4 9                                           9

        3 4 6 4                                   - 9  8

      -2 8                                          9

          6 6 4                                   - 3  5

        -6 3                                           9

           3 4                                     -1  4

而34÷7的余数为34-28 = 6。所以                           9

1893464不能被7整除。                  19÷7=2 ,余数5,433459不能被7整除。

 

    这两个算例说明,这个“同余和法”,似乎比“三位分组相减法”、“锁匙法”还要方便

 

               五  根据同余式性质二:积的同余等于同余的积,来解

 

    如 X=A×B×C,则它们对于模M的同余式为:

       X≡a  (MOD M) ×b  (MOD M)× c  (MOD M)  ,其中a 、b、c为A、B、C对于模M的余数。

 

      例九  1893464÷7

    这个方法,要把一个自然数分解为几个数的乘积,实际上是质因数分解,是很麻烦的事,不适用。但既已到此,姑且凑算一下。首先,我用一个小程序分解出1893464=2*2*2*19*12457。

    而2÷7余2,19÷7余5,12457÷7余4。这样,

     1893464≡2 (MOD 7)×2 (MOD 7)×2 (MOD 7)×5 (MOD 7)×4 (MOD 7)≡160  (MOD 7)  1893464≡6  (MOD 7),

    与“同余和法”例七的结论相同。但质因数分解甚至比求余还困难,何必走此难路呢。

 

    也可以将1893464分解为几个数乘方之和:

1893464=374+1332+1400+210+4

374≡? 因为372 (MOD 7) ,所以37424  (MOD 7) 16 (MOD 7) 2 (MOD 7)

1332≡?因为1330 (MOD 7) ,所以13320  (MOD 7)

14000 (MOD 7)

2100 (MOD 7)

44 (MOD 7)于是,

1893464≡2 (MOD 7) + 0 (MOD 7) + 0 (MOD 7) + 0 (MOD 7) + 4 (MOD 7) ≡ 6 (MOD 7)

    与例结论相同。但凑成这种形式,比求余还麻烦,不如直接计算了,何必走此弯路呢。

 

               六  根据同余式性质三:幂的同余等于同余的幂,来解

 

   X=AC×BD,则它们对于模M的同余式为:

      X≡aC  (MOD M) ×bD  (MOD M) ,其中a 、bAC、BD对于模M的余数。

   例十  2100÷7问余数多少?

2100=23×33×2=(23)33×2……(1)

由于23=8所以23≡1 ( MOD 7) 2≡2( MOD  7)代入(1)

2100≡133×2 ( MOD 7)

2100≡2 ( MOD 7)

2100÷7=Z…22

 

    例十一  52100÷7问余数多少?

由于523 ( MOD 7)所以521003100 ( MOD 7)

3100=3(2×50)=950 

92 ( MOD 7)  950250 ( MOD 7)

250=2(3×16)×22 =(23)16×4……(2)

又由于23=8所以23≡1 ( MOD 7) 4≡4( MOD  7)代入(2)

250116×44( MOD 7)最后,

521003100 ( MOD 7) 950 ( MOD 7)250 ( MOD 7) (23)16×4 ( MOD 7) 116×4

521004( MOD 7)

答:52100÷7的余数是4

    这个方法提供了化繁为简的方法。对小学生不适用,但作为老师,应知道。

 

             七   联想:自然数被13、17、19…整除的判别方法——“首起减倍法”

 

    “同余和法”,给我一个启发,可适用于自然数被13整除的判别。即从首位开始,减13的倍数13、26、39、52、65、78、91… 一层层减到最后,即可判别能否被13整除。

例十二  358436÷13 , 能被13整除吗?竖式操作:

     6

   -2  6

        6

      -9  1

                       注:  即将358439分解为:

        - 6                     358439=260000 + 91000 + 6500 + 910 + 26

                           358439≡(0+0+0+0+0)  (MOD 13)    )

            -9  1

                 6

    26÷13=2余0,所以358439能被13整除。358436÷13=27572。其他数17、19、23、31等等,也可仿此。

    17的倍数为17、34、51、68、102…

    19的倍数为19、38、57、76、95、114…

    23的倍数为23、46、69、92、115 … 这些数,不必记,到现场时,计算出来就可应用了。

    这个方法可以称为“首起减倍法”,易学易记,适合小学生使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