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作文写作:学生的核心素养

标签:
高考作文指导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本次作文是一材多观点的任务作文,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新材料作文形式。这类作文试题往往是给一则新闻、故事甚至是漫画,然后以“提示语”方式出示任务“请根据材料内容……”。在审题立意上我们首先是要结合材料重点看这个“提示语”部分中的任务要求,本次作文提示中明确说“比较上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的认识……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也就是说本次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词是对“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的看法,凡是没有提到这个问题的都算是偏题或离题(35分以下),如果是若即若离,虽提到“核心素养”但不能贯穿始终或论述不清的(36-42分);能紧紧围绕对“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的探讨,有明确的主观认识和完整结构(45以上)。其次也要注意“比较”和“从学校、社会教育和自身成长体会出发”这俩个提示。
任务:学生的核心素养
构思:比较三个方面(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
要求:结合学校和社会教育,及自身成长。
1、审题不准,立意不清。如以下立意和标题就脱离了“学生核心素养”这个任务:写“素养”;只强调“全面发展”;《读书不如行动》完全不提任务;《核心素养是学生自己》超出了三个方面等,这些立意多是审题不准确造成的。
方法:对于任务驱动作文的审题立意抓住“提示语”中的任务关键词语即可。
2、标题不清:好的标题既能包含任务要素,也能突出作者观点,语言精炼。如《社会实践突出核心素养》《文化基础是核心素养的根基》《核心素养根植于社会参与》《勇于担当 实践创新——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等就比较醒目准确;而《于人于心》《全面发展》《读书不如行动》等标题就不清楚,有离题的嫌疑,甚至还有无标题的。
方法:自拟标题常用形式《论XXXXX》,《XXXXX之我见》《XXXX与△△△△》或用正副标题形式更好,如《勇于担当实践创新——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3、论证逻辑
虽有任务中心但条理不清,层次不明是很多文章的通病,在若即若离中文章摇摇欲坠,主题中心无法突出或鲜明。本次作文训练按照“时评类”文章结构模式思路进行,“引”“议”“联”“结”要严格执行。也就是说文章要有架构,思维要有一定的延展,一般论说文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个逻辑三段论展开,说表现、说方法、说反思、说联系,步步紧扣材料,回扣任务!
方法
◆引——概括材料,亮出观点。
◆议—— 紧扣材料,比较分析。(比较三个方面)…但我认为……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点
◆联—— 拓展联系,多维论证。(举例、对比、比喻论证)…由此可见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
◆结——
回扣任务,升华主题。
本次作文有深刻度的文章不多(几乎很难找到),虽有部分篇章有49分左右,但无论是论证的方式还是论据的运用以及语言的表现力都反映我们同学们还是缺乏“读”的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反思”,泛泛而谈,就地转圈,缺乏必要的拓展都影响了文章的深刻度,缺乏文采是普遍现象。甚至还有很多同学文章语言不通,空洞乏味,陈词滥调的语言,如“近年来在中国教育界……”(大而空);“自从我们呱呱坠地以来……”(陈词滥调);“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上面就一直重视文化基础”(逻辑不严)等。
【参考范文】
夯实文化基础,重中之重
高三(3)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我们讲究“仁义礼智信”,我们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为了我们发展成一个“完人”。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强调“核心素养”也是同一个道理。“核心素养”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的必要品格与能力。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大方向上,我认为,夯实文化基础是重中之重。(改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我们讲究“仁义礼智信”,我们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为了我们发展成一个“人”。时代发展到今天,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是对当今教育现状的反思,又是强调全面发展的人应具有的品格和能力。所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大方向上,夯实文化基础是重中之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强调文化基础不仅仅是因为其内核“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正是现世所缺乏的,还因为只有发展好了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另两个方面。
我们在学校里从小学习文化知识,文化基础有长时间的培养,人文底蕴是让学生有人文情怀,有独特审美,有一个包容的心;科学精神则让学生发展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在我看来,没有坚实的地基是无法建成高楼的,正如假设没有科学精神我们如何去发展实践创新?何谈学会学习的能力呢?虽说核心素养的六大内核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但无根哪来树呢?(改为:人文底蕴是让学生有人文情怀,有独特审美,有包容的心;科学精神则让学生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在我看来,这两者如同大楼的地基,而没有坚实的地基是无法建成高楼的,没有科学精神,我们会相信绿豆包治百病,我们会相信朋友圈里面的各种小广告,又何谈明辨是非、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呢?没有科学精神,我们只会被信息的洪流裹挟,沉溺于碎片化的言语中不可自拔,又怎会又有理智的思考,进而学会学习呢?虽说核心素养的六大内核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但无根哪来树呢?)
在这个浮躁的利己年代碰上了碎片化阅读,以偏概全的情绪很容易战胜理性精神。这时候培养文化基础显得更为重要。正是因为缺乏理性思维还有独立思考,我们才会盲从,会跟风,喜欢将一切随意的贴上浅表化的标签,将一切简单地归类,先入为主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而审慎与节制离我们相去甚远。而这个,才是一个文化大国应该具备的要素。由此,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看,科学精神的素养发展是必不可少、尤为重要的。这样一切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的冷漠,一切物欲横流世界里的嘲笑,我们那些粗鄙的、浅陋的、愚蠢的傲慢与偏见都将成为过去,就事论事,理性独立,这才是看世界的辽阔视角与应然之态。而这些,都将建立在发展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之后。要而言之,夯实文化基础是重中之重且弥足珍贵的。(改为:在这个浮躁的利己年代碰上了碎片化阅读,以偏概全的情绪很容易战胜理性精神。这时候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显得更为重要。正是因为缺乏理性思维、独立思考,我们才会盲从,会跟风,喜欢将一切随意地贴上浅表化的标签,将一切简单地归类。而科学精神,是一个文化大国应该具备的要素,更是当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方向。如果我们倾全力发展学生的文化基础,那么,一切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的冷漠,一切物欲横流世界里的嘲笑,我们那些粗鄙的、浅陋的、愚蠢的傲慢与偏见都将成为过去,就事论事,理性独立,这才是看世界的辽阔视角与应然之态。)
人文底蕴这个素养也是彰显大国风范的内核。我么在现代社会谈论人的价值,尊重生命,还有我们的法律强调人人平等。这些无一不体现着人文关怀,人道主义。同时人文底蕴还在与审美的培养,对于世间万物的理解与包容,常怀一颗包容与慈悲之心,我想偏激与之背离,自私不与之沾边,这样责任担当,健康生活都将很好的得以发展,文化基础又怎么不是重中之重呢?(改后:尼采曾说:“一切价值必须重估”,我们今天碰到的好像就是一个“什么都可以”的时代,但价值多元之下映照的是内心力量的倾塌。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就是让学生通过文、史、哲的熏陶,找到价值评判的方向。即使众生喧嚣,未来,我们总会出现有能力思考、并作出成熟价值判断的人。我相信,发展人文底蕴,我们会讨论社会是否应该废除死刑,会越来越细微地关爱弱势群体,会谈论人的价值,会常怀一颗理智与慈悲之心,会更理性地看待西方和东方文明的交错点,更会拨开历史的风尘,看待那些被淹没的碎片……这些都建立在充分发展学生文化基础上。
值得注意的是,光有科学精神难免会失去温度,没有情怀;而只有人文底蕴则过于感性,没有理智的判断与思考。理呆或者文傻,无论如何这都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结果。)
夯实文化基础,我们可以做到淡如止水,温文尔雅,文质彬彬,还有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态,一举三得,事半功倍,何乐不为(改后:将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夯实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我们可以做到淡如止水,温文尔雅,文质彬彬,还有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态,一举三得,事半功倍,何乐不为?)
总评:50分。第一段要扣紧材料,突出材料范围“学生核心素养”,这是万万不能忘的。第二段和第三段要权衡和对比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关系,但要注意,不能空洞说理,场景的描述才能直切人心。第四段在谈论科学精神时,先反后正,对比有力,但要注意逻辑的严密、语言的紧实。第五段在谈人文底蕴,笔力明显不够,要谈到当今社会对人文底蕴的需要,更要谈到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的关系。
核心素养根植于社会参与
袁莉婷
“核心素养”是当下学生应具备的,为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能力,以文化为基础,自主发展为重要途径,最终根植于社会参与,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既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目的。文化构成了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并引领人通往自由之路。文化为基础,体现着人的素养。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下,学生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深厚的文人底蕴基础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但文化终究只是基础,要真正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不得不学习更多,在文化基础上,在学习生活中提高核心素养。
文化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而对于学业生来说,校园、课堂就是最为主要的地方。自主发展是促进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亦或说是捷径。课堂是学生生活的关键部分,我们从课本中、课堂上汲取知识,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的发展,提高核心素养。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校园活动的不断丰富,学生可以在越来越多的环境中提升自我,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当然不能一味地随波逐流,而必须自己有责任地担当,融入进这些活动,实践和创新在社会活动中,有所突破,有所进步。从这个层面上说,社会参与才是真正根植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
生活永远是人提高素养的源泉,尤其对于学生来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勇于担当责任,实践创新,都是真正根植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素养往往是后天培养的,可教学的,所以在通过社会活动中,学生可以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以文化为基础,自主发展为重要途径,最终学生都将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让学生在社会参与中增强团队意识,学会责任担当,在当下的多元化社会,这才是提高核心素养,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关键。
社会参与,能加重学生理想信念;社会参与能加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社会参与中体会生命价值和质量,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问题在于,高大上的概念一落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就明显出现概念与论述内容脱节的问题。本文需要更进一步深入理解的是学生在文化学习中要自主(依据自己个性和兴趣爱好理想追求)培养哪些核心素养,怎么在课堂上在学校活动中去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去体会文化的内涵,去沉淀文化的价值;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去参与实践,学习、体会、习得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诚信仁义、创新发展、哲理思辨等等知识与能力从而形成既传承文化符合社会基本的需求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的“核心素素养”。
核心素养在现如今社会是非常重要判断人的标准。学会朝“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全面发展是现在最提倡的。人的核心素养决定着人的品质,而我认为,三者中最能表现核心素养的是“社会参与”。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化底蕴的存在推进了国家,社会的发展。人类在无止境的学习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我们在学校接受教育充实自己,但若只空有文化而不附诸实践,那么在未来走出社会的道路上,依旧无法在工作中更好的运用知识。
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是人自主发展的主要方面,人要以健康为基础在自己所接触到的世界汲取能量、知识。人的自主发展从根本上反映了人的态度。学生在课前做好自主复习,为课堂的听课提升效率,人在工作中做好自主准备,学习领导上司的优点,在自我提升方面做了一个突破。
但我认为,人不止要提升自己,也为这个我们所爱的社会、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社会参与是发展自己和服务社会中最重要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我们从实践中学会了承担责任,而不是在课本上泛泛而谈,空有其外壳。我们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学会创新,放开双眼,开阔眼界,更清楚的认识世界,我们学会的不只是创新社会,还有创新自己。参与社会实践,不会拘束自己的视野,并能在其中修养身心健康。
那使中国学生很少时间能参与实践社会活动,但学校也认识其重要性,会偶尔举办社会实践开阔大家视野,国外学生则注重社会实践,所以许多国外孩子都有着一份强大的责任心的创造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未来工作中,有充足的社会实践经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且国家现以科技创新为主发展,这不是说明创新对人、对国家的重要性吗?
诚然,这三方面的发展人类和社会缺一不可,没了谁或只有谁都不足以称为核心素养,三者就如根、茎、叶缺了谁都无法正常生长!三方面全面发展是最值得提倡的,然而我认为,核心素养最终体现于社会,社会也突出核心素养。
社会参与乃核心素养之魂
高三2班
社会参与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只是,社会参与从文化基础的沉淀中积累而来。“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由此足以说明社会参与的重要性。然而,我们知道社会参与是由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这两素养所组成,而这一切却不是人生来便被赋予的。责任担当是一种义务,一种素质,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本就属于人文底蕴中的一部分。无论是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还是敢于刺杀秦王的荆轲,甚至是担起灭秦复楚而后自立为王的项羽,都体现出了责任担当这一具有英雄气慨的精神。由此得知,学校对我们人文底蕴的培养为社会教育我们责任担当打下了基础。
实践创新能使社会进步,而实践创新是众多科学精神中的一部份。我们曾在学校了解过,“孟德尔在与豌豆经过一翻实践后得出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哥白尼抛弃地心说,创新提出日心说使人类走上近代科学的开端。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里,我们知道了实践与创新是科学精神,而社会教训想要教我们的便是实践与创新,学校使我们认识并崇拜这种素质,而社会教育则让我们拥有了它。由以上两点不难看出,文化基础是社会参与的基础。
显而易见的,自主发展也需要依赖文化基础。
人类是一个充满着文明的社会,而刚降世的婴儿是不具有人类所特有的人化的,也就是说,我们刚出生时没有学习与健康生活的能力,等到我们稍微长大了些便要上学了。学校所教会我们的不仅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他更让我们学会学习,学会健康的生活。换而言之,我们在学习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的过程之中已学会了学习和一个健康的思想与灵魂,而一个健康的思想与灵魂便是能够健康生活的最重要的前提。
通过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的学习我们才能学会学习以及健康地生活,才能为我们日后的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打基础。诚然,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六大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我认为,重中之重的还是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
故而说,文化基础是核心素养的根基。
【简评】得分47分。有优点是全文任务主题明确,开头和结尾都结合材料范围鲜明地明白了自己的观点,论证拓展丰富,但部分论据和论点联系不够严谨,如蔺相如,荆轲,项羽等的体现出的责任担当精神怎么能证明学校对我们人文底蕴的培养为社会教育我们责任担当打下了基础呢?。
中国学生更需发展社会参与素养
一个学生应当具有的素养是多样的。北师大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根据时代及民族特点科学探讨学生全面发展应具有的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划分为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三方面。
在我看来,中国学生更应侧重发展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
诚然,发布会中所提到的三方面素养对于学生而言缺一不可。但结合当今社会需求与教育状况来看,中国学生更需提升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包括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两大素养。
就学校而言,学校教育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时能展现自我价值,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从小生活在补习班与卷子中的中国学生,开拓被答题套路束缚的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试想一个会学习且知识丰富却没有责任意识的人,会被社会接纳吗?一个只会按书本行事的人,能跟上讲求创新的时代潮流吗?
我们应当重视的核心素养,正是我们现在缺乏的素养。当今应试教育确实硬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研究调查表明,中国学生的知识储量尤其是数学远超同年龄段西方国家的学生,但在社会活动上也远不如西方的学生积极。西方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创新,鼓励学生动手创新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使学生明确了自己在社会中应当扮演的角色与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当承担的责任。反观中国学生,常常被书本所传达的定式思维所困,日程表中挤满的都是作业、课程与考试。中国学生的文化基础并不差,也懂得甚至精通学习。但如何让中国学生走出象牙塔并步入社会才是当今最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
在中国学校,实验课的大致流程就是老师计算出实验材料用量,将实验详细步骤和精确用量都写在黑板上,学生照着做,或干脆直接由老师演示实验。在西方国家,老师更倾向于将实验目标与注意事项写在白板,有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实验。途中遇到的困惑也自行解决。据我的亲身体会,国内竞赛大多是试题竞赛,国外则采用自行选课题,自设猜想,自己或多人合作设计并完成实验最后上交论文的形式。这样的竞赛形式不仅考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更对学生、自主创新、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有所要求。
毫无疑问,北师大这场研讨会所提出的社会参与素养是核心素养之一的观点是新的一步的迈出。中国学生更需培养社会参与素养!
核心素养与现代公民
高三(1)班
马文文
同时,具有健康生活的心态好比在筑楼时打下稳固的地基,不能忽视。
成为一个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具有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固然是我们的追求;学会学习,有健康生活态度更是基础;但在教育与社会相融的当下,培育出具有参与社会的能力的现代公民更为重要。
全面发展重在自身
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它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基础。而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学生自身的付出,都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