孪生故事丨对话先贤,同走艺术路

标签:
杭州孪生画室画室教育孪生画室杂谈 |
对于学画画的孩子来说,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力会异常地敏感。这表明我们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心开始变得更加地敏锐和好奇。
白天的时间匆匆而过,夜深人静的时候便希望可以有一位智者听你倾诉心事,让生命流动。
对于学画画的孩子来说,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力会异常地敏感。这表明我们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心开始变得更加地敏锐和好奇。
白天的时间匆匆而过,夜深人静的时候便希望可以有一位智者听你倾诉心事,让生命流动。
他的故事
1955年3月25日凌晨,一位老人在生命弥留之际,曾对身边的亲人这样说道:我的作品要过50年,才有人能看得懂,你们,看着吧。2017嘉德春拍,一幅绝笔精品《黄山汤口图》创出3.45亿元天价。这幅画的作者也就是这位老人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
黄宾虹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
黄宾虹(1865 年1月27日——1955 年3月25日)
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
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他的技法,得力於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
黄宾虹价值最高的一幅作品《黄山汤口》 价值3.45亿元
立 轴 设色纸本 171×96 cm
钤 印:黄宾虹、黄山山中人、冰上鸿飞馆
款 识:黄山汤口。三十六峰、天都莲花、前海胜景由汤口入。九十二叟宾虹。
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3个阶段。大约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在继续探索中停止了呼吸。一生都在画画中不断地精进,不断地探索。
△黄宾虹国画作品
这种精神在孪生的各方面传递着,教学上砥砺前行,户外拓展提高学生毅力,运动会挑战自我等。对于正在面临画画考学,或是部分决心要考上美院的孪生学子来说,他的存在是个很重要的特质,很好的精神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同时象征着孪生在画画教育的精进之路上,学无止境的精神。
此时无声胜有声
对于环境育人,孪生一直都很注重,校园中的每一处景点,一草一木的培植,都成为一种思想的传递,一种文化的表达。用雕塑存在,以无声的方式将文化传承下去。让一景一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育人境界。
孩子们接近他,接应的是精进思想
让人特别感动的是黄宾虹在89岁时,在人生几乎快走到尽头的时候,他说,“我可能会成功了”。这种谦虚品格以及对待画画执著的精神令人倾佩。人会离去,但是他的理想、信念还在传承下去。让孩子们接近他,接应的是精进思想,不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