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的东城峪。
地图标注的东城峪,也是古称东常谷关原址(见文章开头《四镇三关志》),现在已经淹没在水下。
敌楼本就不多,途径的第二座敌楼(遗产网标注杏树洼01号敌台)被拆只剩下基座,非常可惜。


烽燧倒是不少,保守数字应在五个以上。

最后的几片红叶留下的一抹秋意算是今天为数不多色彩比较艳丽的记忆。

比较完整的一段简易箭墙。

下面这张照片自以为是“X”形构图,照片最前方偏左则是淹没于水下的潘家口。
碧波湖面一只快艇划出人字形水波,接我们的船已经开过来了。



东城峪(东常谷关)的西山头建一敌楼,也就是今天的第三楼(遗产网标注东城峪01号敌台)。
完整的第三楼,应当是与损毁的第一楼和第二楼相同的建制。


快艇载着我们,除了我其他六人在东城峪东上岸,按照计划继续完成东山的一小段,我则跟着船家直接去潘家口。

关于潘家口,以下文字来自网络并经过编辑整理:
潘家口水库,位于唐山市迁西县与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兴隆县交界处。水库为解决饮水困难的引滦入津的主要工程,它由一座拦河大坝和两座副坝组成,最大面积达72平方公里,最深处80米,水库总容量29.3亿立方米,库区水面105,000亩。
潘家口古称卢龙塞。相传,宋代曾有潘姓将领在此驻守,民间传宋将潘仁美。潘家口旧关建于何年无考,新关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滦河水即从此关流出。关口两岸山峰耸立,山势非常险要。关内有驻军城堡,为明万历年间修筑。土城高二丈二尺,周长二百一十九丈六尺。明清时派重兵驻守,曾有都司驻于此,后改千总,后又改把总。潘家口一直为历朝历代军事要道,元以后,由于喜峰口修了官道连通关内外,均走喜峰口,此后潘家口交通断绝。
潘、喜两关相邻,战事总是联在一起,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征乌桓出卢龙塞。东晋永和十年(公元350年)前燕慕容隽由潘家口进攻中原,于蓟称帝,并刻石岭上,以记功事。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四月,魏伐北燕出卢龙塞。公元553年秋,北齐文宣帝高洋率军击契丹,经卢龙塞至平安(今吉林延寿县)大胜。隋朝天皇三年(公元583年)幽州总管阴寿率兵骑数万出卢龙塞击东突厥,破高保宁于黄龙(今吉林农安)。公元1123年辽都统萧干入卢龙塞,攻破景州(今遵化),宋将郭药师大破其众。
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蒙古部落兀良哈侵犯潘家口。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蒙古数万骑兵进犯潘家口,渡滦河西进,大肆掠夺遵化、迁安、玉田等地而出。

下图为潘家口船家贾家的背景墙,和现在的照片比较,潘家口城堡已拆毁且淹没于水库中,潮起潮落中形成独特的水下长城。
潘家口淹没区的水下长城也是小众的潜水爱好者下潜训练基地,据了解现在考取一个OW证书仅仅需要两千余元,更高一级的AOW证书也差不多同样的价格。2017年9月发生在这里的潜水事故终究会随着时间远去而渐渐被淡忘,其实潜水也和登山一样,安全才是根本,需要永远牢记。



来潘家口水下长城游玩可惜没有路上抵达的公路,只能由潘家口农家院的快艇或渔船接送。
今天随船家往返接送潜水客人算是过足了船瘾。正所谓,长风破浪正当时,好不快哉。
而此时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晚霞,遍撒碎金般的湖光山色,连绵不绝的古长城像一幅画永远定格在潘家口的记忆里。
the
end
7sdswd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