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地址:http://www.foooooot.com/trip/1750777/
一个月前,风雨中终于见识了中西文化元素交织的八台子。八台子教堂遗址的前世在上文有些摘录,详见《
行走长城:威鲁堡、月华池--八台子(2018.6.18)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c678d10102y5l2.html》
今天一开始我们的人品仍然不好,八台子像是故意作对,朦胧天气心情变得不那么敞亮。照了几张天主教堂遗址的照片,悻悻然,就叫温故知新了。
虽为残缺长城,土墙、敌台高大俊俏。



地壳运动,岩石挤压成石柱状,这好像还是一个景点,名字叫不上来了。

今天倒是没下雨,云雾缭绕,云卷云舒,光线明或暗的长城变幻莫测。




接近摩天岭顶峰的这段墙体最为完整宽厚,号称左云版的八达岭,也应当是最震撼心魄的。


我们翻过摩天岭这段海拔1700米高峰后就一路下降,云开雾散的一刹那镇宁楼露出光鲜亮丽的身影。敌楼挺拔矗立正中,以敌楼为中心四周围以院墙,这明显是山西长城敌台的原始版,货真价实的范例。
敌楼对称布局,完整如初。顶部灰砖为后补砌,两道腰线也像是箍上钢圈后填补青砖留下的痕迹。

院墙门在南,与敌楼正对。




敌楼门洞外砌砖雕,门匾“镇宁”两字饱满厚重。


敌楼内部经过修缮更加坚固、安全,有倾斜石梯直通楼顶,顶层回廊结构四周开箭窗(南北3箭窗,东西4箭窗)。
楼顶向南为境内河道。

楼顶向东,摩天岭方向。

长城向西也是座座墩台连绵不绝。


敌楼东城墙下开有拱门,自然而然分成前后两院,有学者认为北院用于马匹互市,等同于其他沿线长城的马市。



走出院门,恍若从大明边关哨所又穿越回当下,一眨眼的功夫滚滚红尘挥之不去。

八台子至镇宁楼不过三公里,从上午7:30至上午10:30就已经结束整段行程,虽然路程少点,短小却浓缩着精华。



分割线------------------------------------------------------分割线
回京时间尚早,按照计划现在开车转悠周边城堡。
第1堡:宁鲁堡
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据《三云筹俎考》载,为嘉靖二十二年(1543) 土筑,万历元年(1573)包砖。嘉靖年间,蒙古曾率兵由此入犯。宁鲁堡只向南开有一门。今东、西、北三面将城墙掘成豁口通行。城墙包砖虽早被拆光,但整体堡城尚存。
宁鲁堡明称“宁虏堡”,是“外五堡”之一,本堡周二里七分,高三丈七尺。东至威鲁堡20里、北至边墙5里、西至破虎堡30里、南至三屯堡35里。宁鲁堡属大同镇左卫道所辖北西路。驻守备、座堡各1员,把总2员,官军607名,马骡297匹头。宁鲁堡分边11里3分,边墩18座,火路墩11座。
近镜头下的窝头圆墩墩和八台子教堂遗址。
第2堡:三屯堡
以下是上个世纪集体所有制的产物“三屯堡供销合作社”。在全国大拆大建房地产方兴未艾之际,这种建筑只有在乡村集镇还能见到。
关于三屯堡的介绍,以下来自百左云李日宏的博客,感谢作者。
三屯村位于左云县城北12公里处,210省道纵贯通过,为三屯乡政府驻地。北隔明外长城与内蒙古凉城县毗邻,距长城7公里。西依五路山蹄窟岭与朔州市右玉县接壤,东部界至本县张家场乡,为三屯乡政府驻地。
建堡前这里驻有两支军队,驻地在现堡南。有条约三米宽的南北向小巷,两部队以巷为界,各驻东西。这条巷就叫“二官巷”。二官就是有两个当官领导的部队在这里驻扎。建堡后又从别处调来一支部队进堡驻防,这样连原来的两支部队一共就有了三个当官的领着三支部队驻防,所以叫“三屯”,堡名也叫“三屯堡”。屯是屯兵的意思。
1558 年以后, 明朝大规模的修边告一段落。仅在隆庆三年( 1569年)
修筑了三屯堡。1570年借助把汉那吉降明事件, 俺答受封通贡, 即历史上有名的“隆庆和议”,
明蒙之间至少在宣大地区实现了六十年的和平,“全云享六十年太平”。借助这难得的喘息之机, 明朝在万历八年(
1580),在总督郑洛的主持下“次第完善以修圉备”, “筑大边五百六十余里,
又筑三屯、马营、桦门等堡。”此前兴筑的所有城池、堡垒几乎都作了包砖加固,“各路堡砦凡土筑者, 奏请砖包之。”
本堡建于隆庆三年(1569年),万历二年(1574年)砖砌女墙,周350米,通高13.3米。设防守官1员,所领兵士292名,马22匹。分边沿长0.85公里,边墩3座,火路墩1座。东至张七梁3.5公里,
南至左卫城7.5公里,西至右卫城30公里,北至宁鲁堡7.5公里。本堡虽设临边,外有山险。边外土城一带墙蒙古首领兀兰把喇素部落驻牧。先年时入抢掠左卫以北地方,耕牧往来皆苦之,自此堡设而人始称便。第规模狭小,士马无多,有警防御颇艰。
原来三屯堡的设计占地面积和宁鲁堡一样大。开工后先筑北堡墙,待筑至约2米高时,由于战时紧近,有的说由于蒙汉和好,还有的说负责施工的当官人为了贪污拨款。总之改变了原来的设计,四面回缩,筑成现在这个仅有宁鲁堡四分之一大的小堡子。那段原来的北堡墙废弃后称“战墙”,现在还有遗迹。
“战墙”是明代的防御设施之一,在史料中有记载。“战墙”是专设的防御设施,从三屯堡的地理位置看,它位于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五路山各口至宁鲁口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它处在云阳堡、破鲁堡、宁鲁堡、威鲁堡、云西堡和左卫城之中间地带。三屯堡的驻军能迅速策应援助上述五堡之战事,又能对北方入侵左卫之敌起抵挡缓冲之作用,因此同时驻屯三支军队和有意修筑战墙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屯堡南墙。
古戏台。



堡门前小瓮城。


城堡确实很小,堡内住户已经迁出,呈现房倒屋塌状。

这个西墙可能是残存的包砖。

石臼。

水井。


第3堡:灭鲁堡(管家堡)
互联网相关介绍如下。
灭鲁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管家堡乡。明长城大同镇关堡。据《三云筹俎考》载,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万历元年(1573)砖包。堡周二里四分,高三丈八尺。灭鲁堡明称“灭虏堡”,清朝时改称“管家堡”,是“外五堡”之一,东至破鲁堡20里、北至边墙7里、西至威鲁堡20里、南至高山城32里。灭鲁堡属大同镇左卫道所辖北西路。驻守备、座堡各1员,把总2员,官军964名,马骡306匹头。分边长4里3分,边墩6座,火路墩10座。管家堡乡紧靠长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二十多公里明长城、南禅寺、白羊口、碧水塔、市场城景点等等。
特别注意,明称为灭鲁堡,清改为管家堡。堡内残迹不多,北门尚有两个土堆(院门)和一个比较完好的堡门门洞遗存。
到达破鲁堡已经是正午,破鲁堡北宁静寺师傅正在午休,但也热情地为我们打开寺门,非常感激。
以下宁静寺介绍来自百度。
宁静寺位于破鲁堡村北城墙下,系大同市保存较完整的辽代建筑之一,历经多次修缮,方得以保存至今。该寺现有大殿、中殿、偏殿、禅房等15间,殿内存有塑像60余尊,寺内还存有一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宏钟,一粗约2.5米的古榆,精美的明代彩绘壁画等。宁静寺以其精巧复杂的建筑结构、丰富多姿的艺术造型和美好神奇的传说,闻名长城内外。
宁静寺精美壁画。







大清康熙四十年维修寺庙碑刻。
大明嘉靖四十一年维修破鲁堡宁静寺碑刻。
破虏堡网上仅有只言片语介绍。
据《三云筹俎考》载,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万历元年(1573)砖包。堡城“周二里,高三丈三尺”。破鲁堡城北墙、西墙今尚残存,南墙,东墙破坏极为严重。




最后来一个地图全家福
the
end
5sw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