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地址:http://www.foooooot.com/trip/1750773/
上一次左云一别已经一月有余,七月下旬北京进入潮湿闷热天气,晋北气候要凉爽很多,踊跃中的长城活动今天就成行了。
清晨,大部队在助马堡集结完毕,现培训的村民摄影师在东堡门给大家照了一张全家福算是欢乐开怀的起始,随后老王、海哥、大安和我开车去往威鲁堡村的月华池,和这边起始的尚方小队实现对穿。
阴雨中的左云,清雾缭绕的山前月华池幻梦缥缈,威严神秘。

新坍塌下来的一大块夯土墙让人惋惜,如此下去本不完整的月华池前景堪忧。修与不修?这又是保持现状与恢复维修两派争论的永久话题。

月华池前世的辉煌值得重新品读,其实长城宣传多了,无知损坏的事件就会减少。



草绿山青,空气湿润,比起一个月前的酷暑,现在应当是走山西长城最好的季节,于是不停的走呀走。









徐达窑段长城,据说是明初大将徐达再此烧窑筑城得名。




空旷的原野,满眼绿草茵茵的色彩,比起近年的热门旅游景点天路之类的不知要强过多少倍。如果觉得单调,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牛羊又给大地添加了勃勃生机。
长城在徐达窑段向西岔出一条附边,主线则继续向东北方向,两段长城汇聚于宽敞的河道,根据周围地形想必这里必是要冲之地。

仲夏,农作物生长趋旺,土豆地白花繁盛,油菜花明黄吐艳,农人一年的辛苦就都在于此了。









下午两点进入保安堡段,距离边墙一里所建保安堡据说还有少量古迹。今天专心走长城,散落在长城周边的军堡看有没有时间拜访。


除了城堡,距离大边百米的火路墩值得一看。


东开门,包括墩台围墙,整个建筑体现了当时的构造,比较完整。


砖楼沟原来应有砖楼,遍地碎砖头提供佐证,可惜不知什么年月被拆毁,只留下个地名。





二十五村段确实有个紧挨着土墙的破烂袖珍小村,鸡、鸭、鹅、猪、牛、羊叫声此起彼伏,一派六畜兴旺景象。粪便洒满仅有的一条土路,飘来阵阵臭味,绕过小村倒不是因为路上太脏,全因为村里的狗在狂叫,真心惹不起。









17:30,人困马乏,路程显示将近20公里,一座非常完好的小城算是助马堡长城墙上最后一个精彩点。
巨大敌台(敌楼)坐落边墙之上,东、西各建一方形围墙,无疑东城圈驻兵,西城圈为马市交易所用。似曾相识的建造类型好比月华池。
尚老师言原敌楼建筑有包砖,极有可能与镇宁楼类似。然闻名遐迩的镇宁楼是明天的行程之一,到时两相比较再次脑补。
继续走,离开长城向南二里多的助马堡作为此次行程尾声的最后部分。


关于助马堡网上介绍不少,可见其有多著名,从历史沿革到著名事件,编辑一段如下:
助马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西北部,是明长城山西段的屯兵官堡,与镇羌堡、拒墙堡、拒门堡共称为塞外四堡。今堡城南墙、东墙有多处残圮,北墙高大坚固,保存较好。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本堡设自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砖包,周二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原设守备官一员内驻扎本路参将,除援兵外,守备所领见在旗军六百三十四名,马三十匹。分边沿长二十里三分,边墩二十五座,火路墩八座,市场一处,内小怀远等墩俱极冲。边外凉城儿一带皆酋首,黄金榜实、摆户恰等部落驻牧。本堡设在极边,密迩穹庐,东接拒门等堡,西连保安,所谓外五堡也。迤东地势平旷,虏易长驱,马头山迤西,边在山内,无险可恃,较诸堡最为冲要.往岁虏患频仍,款后虏贪我饵,烽烟顿息,乃每市群酋蚁聚,情形叵测,抚处防范颇费经画焉。”
《三云筹俎考》载:“(助马堡)较诸堡尤为最冲,嘉靖末年特移参将于此。款后宁谧,但每市群酋蚁聚,抚处防范颇费经画。近因援兵步多马少,缓急难恃,因汰步军粮饷,改买操马。又将各堡援兵总集,该堡士马渐充足,御窃发矣。”在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应州参将移驻助马堡,并统辖周围9堡,那个时期,助马堡的驻军达到了2175名,马骡驼890匹只头。又按《左云县志》载,早在天顺四年,明英宗经过“土木之变”后重登皇位的第四年,就将大同副总兵移驻左卫,参将驻助马堡,屯军5600余人,在助马堡屯田戍守。明英宗四年的时候,雁门、忻、代、朔战事频繁,明英宗本人也曾经从这里被掠往蒙古首领也先的大营,深知此处为要害之地,在助马堡布防大量军队,对朱祁镇的政权是个强大的军事保障。此后一百多年,明朝政府在助马堡的军事力量始终不曾减弱,说明助马堡的军事地位一直很重要。到了清朝,大同长城沿线的许多前朝官堡改为民堡不再驻军,助马堡依然被看作是军事要地,但是重要性在逐渐减弱,雍正三年,这里驻扎有525名军人。到了光绪12年,则只剩下18个在编军人,他们的主要责任是国家的邮政传递任务。
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朝廷在大同镇设置官办马市三处,分别是新平堡马市、得胜堡马市、守口堡马市。到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又在大同镇开辟许多新马市,包括助马堡马市、宁虏堡马市、灭胡堡马市、云石堡马市、迎恩堡马市、杀胡堡马市等,从而使大同长城成为
“中三边”马市最多的地方。这些马市的繁华程度举世闻名,当时人们流行一句话:“金得胜,银助马”。
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蒙古首领火筛入侵大同,左卫总兵张安率军于助马口败火筛,史称“助马口大捷”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11月,蒙古族首领俺答伏兵袭击包括助马堡在内的左卫五堡,左卫指挥顾相率兵出击被围,大同总兵周尚文驰援,双方展开殊死激战,明军多名高级将领阵亡,相持月余,俺答才退走。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二月,大同总兵姜骧(瓖)起兵抗清,助马参将李向尧响应,翌年三月丙戌日黎明,清军围攻助马堡,战事激烈,鳌拜率军增援,李向尧战死,全家遇难。第二天中午堡破,清军杀助马营军籍户百余家。
民国二十六(公元1937年)12月,阎锡山统治下的山西第二专署专员杨成章于阴历十二月委派常嗣温组阁“左云县政府”,即驻于此,助马堡成为抗日根据地。1938年7月1日将左云县政府改为左云县公署,在该地区存在两年多时间,于1939年11月被八路军警备六团消灭。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大同、丰镇、左云的日伪军队集中600余兵力,对“大丰左”抗日根据地进行围剿,夜袭国民党抗日政府驻地助马堡,日伪军进入助马堡,见院就进,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血洗了助马堡。民国二十八年(1939)10月,日伪"生金子"部再次血洗助马堡,32名无辜群众被杀害,助马堡城大部包砖也是在日本时期被拆去修了炮楼。
助马堡西墙保存较好,村建汲水泵站建在北墙,虽不是古建但看着也有些年头了。


当年堡内古庙多多,但都不存,从街心一对残缺石质旗杆可想象当年庙宇的规模。


下图是东堡门的西、东面以及瓮城的拱门。


还有戏台。

助马堡南门本来存有精美砖雕门楼,这次被可爱的小猫转移了视线,留下的遗憾只能下次弥补了、



夕阳照耀助马堡,边塞亮丽的晚霞只一瞬间的一抹便消失,像是专为那些摄影家准备的盛宴,手忙脚乱的拍一张水片算是结束了这一天充实、圆满、疲惫的行程。
the
end
1sh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