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楼内部四角各围有一个小空间。
下图是敌楼西南角(塌落)。
下图是敌楼东南角。



东北角。

敌楼西墙,道道裂痕恐怕是雷击所致。

回首一张京东第一楼的逆光像。如果没有铁管护栏,石这么大的落差,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十分危险。


过云梯,也是比较尴尬的下降,有时候不得不坐在地上向下移动。
从这转向西南,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工作,也就安全多了。

双乳峰和京东第一楼。

敌楼4,东西方向三筒拱。
过堂门,北向南方向。
南拱,东向西方向。

中拱,东向西方向。

西拱,东向西方向并上开登楼天井。

几乎是重修了一面南墙。





这个防御掩体,如果架上一挺机枪(也许当年真就是架设火炮)起到一个堡垒作用。

整个修葺的长城还真不错,原来的就材料也是尽量使用,所以说没有干不好的事情。


这一段墙体竖直落差较大,防御掩体是最值得仔细观看的部分。
在墙体上镶嵌施工碑在蓟镇、昌镇并不鲜见。
但是像昌镇大榛峪段从墙上掉落的施工碑无人过问,任由雨雪风化任由文物贩子觊觎,不做亡羊补牢抢救才是当前文物工作的最大损失。
显然下面这个是一个复制的施工碑,但是碑文内容应当做到真实可靠:“萬歴拾捌年秋防定州营左部贰司把总燕(应当是“黄”)喜文下自立界石起自叁司把总缪世元工界止创修叁等邉墙贰拾贰丈肆尺”。但愿原碑已经被博物馆或文物部门妥善保管。
敌楼5,只做了少量修补原有威严庄重随即再现。
北拱,西向东方向。
中拱,西向东方向。
南拱,西向东方向。

敌楼中拱的东部,左、右砖柱内分别设有豪华两道石质楼梯可直达顶层。

左、右两侧分设楼梯。

楼顶铺房遗迹。





过了一个马面,又见施工碑,“萬歴拾捌年秋防定州营左部叁司把总缪世元下自立界石起自肆司把总苗玉林工界止创修叁等邉墙贰拾叁丈壹尺”。
上书:“萬歴拾捌年秋防定州营左部肆司把总苗玉林下自立界石起至伍司把总方振甫工界止创修叁等边墙叁拾叁丈陆尺”。
根据刚才三司把总缪世元施工碑描述的距离“贰拾叁丈壹尺”看,眼下这块施工碑出现的早了点(也就二十米),在距离上是不合适的。
敌楼6算是比较小巧的一个敌楼,2×3样式。

残碑。

东西方向并排三筒拱,南北两门相对布局,在每个隔墙上仅仅开有一个券洞供穿堂而过,因此敌楼西部三居室的空间相对更大一点。
下图是北拱的西向东方向。

中拱的西向东方向。

南拱的西向东方向。

西南角较大空间。

西北角的大空间。


下面第四块施工碑出现啦,然而并不是五司方振甫的施工碑。看看写的是啥。

“萬歴拾捌年秋防定州营左部頭司把总张啟瑞下自立界石起至贰司把总黄喜文工界止创修叁等边城(应当是“墙”)陆丈贰尺”。
问题又来了,这块碑是头司施工碑,应当放在最前,而如今中间却隔着二司、三司、四司。结合刚才的三司至四司施工碑之间距离过近;再有就是复刻石碑的文字有差错,等等瑕疵。
刚才说了,板厂峪长城修的还不错,就是美中不足施工碑镶嵌还是应当严格复位在原址,如果位置信息已经泯灭也应当按照先后顺序,测量距离,认真细致经得起推敲才好。
下图是进门北向南方向。

上图的反方向。

南拱,东向西。

中拱,东向西。

北拱,东向西。

通向顶层的天井设在北拱。


前方指向蚂口沟长城,也就是下面没进行修缮的野长城了。




敌楼8,结构受损严重,仰视位置局限只能拍照一小部分。

南侧。

南北三拱并排,西拱已经塌陷。
下图中拱南向北方向。
下图东拱南向北方向。
楼西残碑座。

8楼下一个起伏,又被景区称作“天梯”了。
对穿的一队人马刚好出现,横刀立马王大将军已经呼号于城头了。
时近中午,两队十人欢快汇合在一处,就着强烈西北风在此解决午饭。
下图餐厅景色(老王语)。


山险重重,怪石耸立,迎着冬天刺眼日光石缝间穿行。



敌楼9。

东西三拱并排。
进南门,南向北方向。
北向南方向。
南拱,东向西方向。

中拱,东向西方向。

北拱,东向西方向。


通常,在9楼门口向北眺望板厂峪长城远景,那是必须的。

看这个,门槛浅浅的铜钱石刻花纹,要不是尚将军的指点差点就被忽略了。



继续绕行石间,10楼就快到了。
这个位置能拍到比较全面的画面,10楼向前山势渐低,长城径直向南后拐向西方向的义院口。

而明早期以石块为主边墙分出主线,向东兜了一个巨大回转,向北连接于板厂峪长城东部。

敌楼10仍然相似于刚才几座敌楼的规格。
东西方向三拱并列,下图进北楼门回照。
南拱,东向西方向。

中拱,东向西方向。

北拱,东向西方向,上设登楼天井。
近景,敌楼11与前方的巨型石台。

附近敌楼密集,唯有石台特立独行,看建制应当是明早期长城敌台的继承和巩固。

远方逆光中的义院口朦胧含混,山坡一块巨石卓然不群,到像是乞食而立的小熊,呆萌憨态扑面而来。
敌楼11可能是3×2布局,原来的南墙或是两箭窗,已经塌落露出的大平台倒像是豪宅的一个大飘窗。
敌楼内部南北方向的三拱并排,拱洞之间隔墙开两券洞。
下图,东拱向南方向。

中拱向南方向。

西拱向南方向。

东墙中部开一高悬楼门,另一楼门设在北墙的东部。



石台方正敦厚,如一方大印盖下去,不可动摇。

球霸一直走在前,现在像是发现石台的南墙中部偏上,似乎有一块石头平整的与众不同。
用照相机变焦镜头拉过来,果然是一块石匾,最上横书“北×臺”,下竖版几行小字更看不清了。
遗憾!如果有个无人机悬停在那,近距离拍摄几张照片就好玩了。


敌楼12建在石台以南,敌楼北墙原开有三箭窗,现在北墙的楼门是后扩开的。
南北三拱并排。下图东拱,北向南方向。
东墙,南墙开原始楼门。
中拱,北向南方向。

唯一在西墙建有四箭窗。下图,西拱北向南方向。

上图的反向。

敌楼12算是今天走的最后一个敌楼了,以此楼为转折点,向东为明代洪武年建设的早期长城。


有文章介绍,万历年戚继光考虑到洪武时期修筑的长城可利用的山险不多,随即将长城向北推至两里远的高山之上再筑长城,也就是现在的板厂峪一线,明早期长城随即退居次要作用。


相对万历长城,明早起的石墙石台确实比较简单。


还是一座石台。


长谷口,“洪武元年(1368年)定名”



除了明早期长城、明中晚期长城、据称板厂峪还有北齐等明前长城,瓮城、挡马墙、陷马坑等遗迹更是不计其数。
长城铁窑遗址、砖窑遗址是景区已经开发的景点,时间来不及这次就不看了。

16:00,启程回京。
一路顺畅,晚间到京相互道别,相约2018,难忘时光留存各自心间。
8sshbhzdslq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