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长城:梨园岭--土胡同关卡--黄花梁--无编号敌楼-

标签:
梨园岭长城梨园岭敌楼梨园岭洪水口土胡同关卡沿字无编号敌楼 |
分类: 行走长城 |
轨迹地址:http://www.foooooot.com/trip/979446/
秋风送爽,远足登山的好季节来了。
上周去了黄草梁七座楼,这周走起梨园岭的一条穿越线路,当然线路经过几处长城古迹才是重点。
百度地图搜梨园岭,距祖国中心天安门也有118公里之遥啊,吸取上次晚归的教训,早晨出发提前半个小时,果然山里车少一切顺利,到了梨园岭村以东公路停车点才9:10。艳阳高照,这里海拔已经上升到1025米。
一公里有小路曲折通向梨园岭村,海拔1128米。在网络上找梨园岭村的条目几乎没有什么信息,可是呢,小村庄几年前陆续搬迁废弃,眼前到处房倒屋塌,十分荒凉。
村口遇到一位老者算是留守吧,寒暄客道一番后再次确定登山方向并求证“土胡同关卡”(名字有些怪且容易错过)位置就正式登山了。
立秋后的处暑节气,太阳仍具火辣余威,阳坡了无清风,抹一把汗拍一张山下梨园岭村。
山路可能真是古道,很好走,二十多分钟大约行进800米,远处碎石长城已经出现在山梁。
石墙:
时间是10:15,海拔1232米,北靠山崖南至涧顶,这一段石头墙体大约200米长。之前点击翻看长城学者诗书的文章,根据他的研究这一带是京西通往西北旧路,为军事、商旅重要通道,石墙建设西行北上的山道,战争防御与贸易通关作用兼而有之。
石墙南端附近垒一石台,石台北侧一角现在已经坍塌了一部分。
以石台为近景,石墙截止在北方山腰下。
下图是站在墙的北尽头试图拍摄长城全景,树木遮挡了一部分不完美,南尽头的石台倒是比较清楚。
继续上行,站在这里石墙比较完整呈现出来了。
土胡同关卡:
山路曲折上升,石墙过来一公里多海拔已经到了1460米,迎面山岩矗立在前。
顺山道绕行山岩下,这里就是土胡同关卡了,时间是11:15。
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是在诗书的文章里,不知此名何意,询问梨园岭村那个老者也没问出所以然。
从谷歌地图看,一条山体大裂缝像一条长胡同从东北划向西南,裂缝中间相连部分正可设置一个关卡,关卡设在长胡同中部为古道的险要之地,不知土胡同关卡名字这样理解对不对。
为加强险要古人还在关卡的西面陡坡之上建有一段高墙,大石块中填充少量黄土垒砌,石灰土勾缝,墙厚有5米,墙高至少6米以上。
一边是垂直山崖,一边是陡坡深沟,这就是土胡同关卡。
雨水冲刷土石,树木顽强生长,根系外露形成独特景观。
过了关卡一个上升,后面的山路宽敞清晰,野花竞相绽放,随拍几张。
山崖下的石洞,跑过去观看,洞内确实没有供奉什么神灵。
路在延伸,钻出遮天密林,天地辽阔,高山草甸天地宽。
黄花梁烽燧:
烽燧建在黄花梁草甸山顶,16 : 05,海拔大约1790米。
时间如果能回到盛夏,黄花梁也许遍野黄花,这个季节山花有些凋零,时令有点晚了,但也风光无限好。
传统驴行线路是从烽燧继续向北循古道抵达江水河。
在黄花梁的东北不远的一片区域有疑似古长城的说法,这次没时间往返,放弃了。
无编号敌楼:
黄花梁烽燧向西坡下古称梨园岭口,无编号敌楼建在山口附近,一阵激动由远而近拍摄12345.....照片。
随手也拍一张灵山主峰,确定一下现在的位置。
一道大约120米长城石墙挡在梨园岭口,石墙东北端建两座石台,分别标注北石台和南石台,石墙顺坡而下的西南端就是无编号敌楼了。
下图是北石台。
下图是南石台,两台相距约30米。
南石台望无编号敌楼,45°方向的敌楼视角。
回望一眼黄花梁。
13 : 51,敌楼周围被杂草树木封死,看是来此楼人并不多,顺时针绕楼一圈,下面是各个楼面情景。
下图北墙、东墙。
东墙。
南墙。
西墙。
敌楼南墙开一门两箭窗其他墙则开四箭窗,内部四周回廊,中围小厅。
从北向南方向的东廊内景。 从北向南方向的西廊内景
。
东窗外景。
楼门近景。
门框上横梁疑似原物。
南廊砖柱内建小型储藏拱洞,既增加空间也节省原材料。
小厅东墙开有上楼双蹬道,夹墙较厚挤占了小厅内一小部分空间。
观摩墙壁书法也是赏楼的一项内容,最早的的题字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七十年代。
还有某个喷子当年愤怒写下的“反动标语”。
敌楼上层箭墙几乎全无,铺房围墙还有所保留。
现在该说说这个敌楼为啥标注为“无编号敌楼”?
《四镇三关志》内有记载:“沿河口下隘口十七......边城共五百八十丈附墙敌台五座,空心敌台一十五座,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节次建。”这里空心敌台一十五座是指有沿字×号台牌匾的并且这十五台已有所属,此敌楼是在沿字序列号之外,同样也就无牌匾属“无编号敌楼”,无编号敌楼一定也要晚于万历二年之后所补建。
以上结论其实是诗书几年前考察研究的结果,我只不过是再唠叨一遍,加深一次印象。
看完无编号敌楼原计划是原路返回的,14 : 30时间尚早,手里又有先行者的相似轨迹,走穿越岂不是更有意思,其实在路上曾经忽悠大家走穿越,现在条件成熟,直捣洪水口就此得逞。
头前开路,马上遇到一个垭口,向左下一个十分陡急的大土坡,下看立刻吓了一大跳,深不见底大断崖就在脚下,如果扒岩石横切蹭过来还是很危险的,老老实实重上陡坡原路返回吧(类似的情景再现还有那次大雾中错长城小水峪)。
正确的线路应当是在垭口向右绕过山崖再跨过山脊垭口。
下面几张是无编号敌楼西南几段断续墙体,墙体与山险结合长城竟然延伸到了这边,纯属意料之外。
海拔1658米,过了小草甸山路立马陡然下降,下降,以后三公里的山沟就是在戳腿模式中连续下降,直至下降到海拔1000米。
山神虐,老天爷也锦上添花地虐,适逢天气突变,天降急雨,没带雨衣的几个人像夹着尾巴的落汤鸡在林中落荒而逃
。
. . . . . 此处省略代替一路狼狈。
16 : 41,雨过天晴,拐过一个弯道,洪水口村就在眼前了,受虐就此结束。
拧一把湿漉漉的衣服,席地而卧喝点水,喘口气。
这时“摄影大虱”燕山子闲端着照相机,望着雨后洪水口拱桥,压低嗓音狠狠地叨念:“康明桥~我的康明桥!!!”,据说这是老电影《奇袭》的一句台词,呵呵,可知否此时此刻你是高兴呢,还是非常高兴呢!
100块,雇了一个小面返回出发地,司机师傅娴熟老练,一路生死时速,只用20来分钟重返梨园岭。
六只脚脚户外软件显示:全天距离11.6公里,历时7:30。个人觉得户外强度1.0。
sysdjx1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