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
行走长城:寺上村--黄草梁七座楼(2016.8.20)
轨迹地址:http://www.foooooot.com/trip/974083/
七座楼在京西黄草梁,登临之想法早已有之,攻略线路大都是从柏峪一路上升至黄草梁,如果折返要走上十五公里,我是遇见楼子就比较磨叽的人,停留耽搁的时间不知不觉好长,所以此线路打算放在非冬季的天长季节比较合适。
八月上旬是北京雨季,前几天道法自然老弟从黄草梁回来,言柏峪山道泥泞,驴者往来苦不堪言,建议从椴木沟寺上开始登山,可超捷径抵达七座楼,省力省时。
最近走的这几个小线路全赖盛夏炎热稍微拔高了一点强度,没遇见货真价实的砖楼子小有遗憾。中旬一过,天气稍有转凉,各种大事小事告一段落,强烈要求爬大山走七座楼,登高一呼,应者众,OK成行了。
北京出发,7:30各路大虾汇聚军庄。山清水秀,清风拂煦,京拉国道一路欢畅。车过洪水口赶上山路翻修,耽误时间足有一个小时,尤其灵山至寺上公路这一段才叫行路难,窄路、松土、垄沟、磕底盘......
此时已是中午12:30,相隔横断山谷,可以遥望到东方向山头上的零星敌楼。
拉近镜头,七座楼无疑了。

山路被雨水冲出道道沟槽,因担心回程可能天黑遇到更大麻烦决定弃车徒步,腿着下行去往寺上村的这最后一公里山路。

只闻狗吠不见人语,别说人语,连个人影都没有,寺上村海拔大约1200米,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十分冷清。

村西进山谷口先匆忙解决了午饭,不敢耽误时间,马上沿着满是落叶的山沟向上走。
指路牌显示这里应是一条徒步通道,距离黄草梁1公里。


1公里路程和260米上升也爬得汗流浃背,13:40黄草梁垭口,看了一下这里海拔大约1445米,此地是几条线路的岔口,有人不顾弯曲坡陡的路况开着车(当时看到的是吉姆尼)还抵达了七座楼下,真是牛。

这一带又是京西徒步热门线路,指路牌信息量好大,蠢蠢欲动有将各条线路统统走遍的畅想。


只是镜头里的灵山在好多年前走过,现在剩下的只是一些记忆碎片。

继续西行一里路,期盼中的实心楼也就不远了。


实心楼也叫实心台或简称石台,建在相对平坦的山顶,海拔大约1550米,石台连同其他六座砖砌空心敌台(沿字陆號臺--沿字拾壹號臺)统称七座楼,一条老山道穿过长城线,从石台下经过。
历史悠悠,古道久远,原为京城前往张家口的重要通道,既是古代军事行动调兵遣将的军道又是货物贸易人员往来的商道,感觉这个石台应当是当年来往于口内外的一个重要关卡。
长城里侧,实心台的内墙(东南方向)设有一个石拱门洞可以上登台顶。当时急切观望四周景致,眼睛不够用的,不觉中浑然忘拍了门洞的照片。

下图是一张行走轨迹(左为北方向),整理标注上每个敌楼,以实心台为中点,向左一座敌楼,向右五座敌楼,七座楼全部囊括。

先向左走,墙体连接“沿字陆號臺”。
城墙“皮”和“馅”取材不同所起作用也不尽相同。

14:37,海拔1540米,这就是沿字陆號臺了。

全部七座楼仅剩两块牌匾之一:西墙门洞上“沿字陆號臺”。


3×4,四周回廊中围小厅,小厅木质上盖已经塌落,内厅左右双蹬道结构。


北回廊,西向东方向。

南回廊,西向东方向。




六号台向北衔接一段墙体至崖边,俺们密林中又多走了一程,确实没有长城痕迹了才安心返回。


回到石台调头向南,途经的这段城墙算是这里最高大最完整的部分。

帝都之西,山高兼路远,崇山携峻岭,古道与老墙交汇,竟有这般悠长久远历史遗迹。


15:35,海拔1565米,3×4,沿字柒號臺。

站在沿字七号台西望,石台左领七号台右挽六号台,关卡位置突出于前。

远山磅礴,六号台孤落峻岭。

下图是在石台关卡附近拍摄的沿字七号台。敌楼险要,照片左侧悬崖上的箭墙直立峭壁,这次被忽略了,没能过去看看很是遗憾。

近景。
整个七座敌楼除石台以外,其他六座砖楼皆为四周回廊中围小厅结构。七楼非正南正北朝向,下图大约北向南方向拍摄的小厅内景。

小厅东墙夹层内开设上楼蹬道。

北向南,东廊内。

北向南,西廊内。

七号台至八号台距离较远,草深林密,山崖伴墙体。
某部分墙体略显复杂,可能有废弃房屋建筑之类或是小兵营。

重登石墙重又开阔舒展,一方向是层层皱褶连绵山峦,另一方向是串串起伏延续敌楼。



堆积于墙上的石堆是否礌石?



16:05,海拔1555米,沿字捌號臺。

与七号台相同结构,北进楼门,东墙内开步道可蹬楼顶。

东廊,北向南方向。

西廊,北向南方向。

上层少量铺房矮墙与柱础。




敌楼内部原始窗框还有遗存。

这个门梁较新,似近代所为。

敌楼原是两面设牌匾的,下图的七楼南墙牌匾已不知去向。


16:17,海拔1565米,沿字玖號臺,从北墙进楼。



仍然在东墙夹层设置蹬道,这楼级别更高一点,为双向蹬道。

下图,北向南方向的东回廊内景。

下图,北向南方向的西回廊内景。

中厅上看小天井。

上层铺房的山墙遗留更多一些,支撑上盖的横梁孔洞也历历在目啊。






16:30,海拔1585米,沿字拾號臺,虽还是四周围廊中设小厅,但是3×3箭窗总数量与前几个敌楼又有所减少。


看,上楼也不再是砖层内开蹬道形制,而是在厅的西南角另设悬梯登楼。

正因登楼不易,楼上的铺房更完好的保存了很大一部分,比如这朝西向的铺房门。

东廊,北向南方向。

西廊,北向南方向。

上层箭墙有多完好,十号台给人更大惊喜还要看镶嵌在南墙上的七座楼现存两块牌匾之一的“沿字拾號臺”。牌匾位置距,魔爪从楼上或者楼下盗取牌匾都不太容易,所幸得以存留下来。

开头说过,我是见到楼子就是比较磨蹭墨迹,当时大家都已经跑前面去了,落伍态心慌慌,如此一来再次漏拍了敌楼点睛亮点,下图是友情借用Deardon的相片。不过这七座楼长城真心不错,如果有机会可以二次、三次重来游历补拍牌匾。

16:45,海拔1550米,穿过长城上荒草杂树始至沿字拾壹號臺。
四周回廊内围小厅,北墙一门两窗,其他三面墙则开四眼箭窗的,又是一个特例。

东廊内向南平视。

西廊内向南平视。

楼内夺人眼球的还有这个。
那些年几位长城前辈的题字,让现今爱长城的人看了都有些不好意思。全当彼时社会还不甚文明,专家也不是圣人言行难免有瑕疵。

走过的长城过往的写手,一般题字以草民为主兼有长城大咖,电影明星纯属第一次,以下墨宝属八十年代书写习惯,时代烙印鲜明,经我这个伪专家判断为真迹,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信了。 
天花板早没了,井底之蛙状,仰头见中厅四周围墙高高在上。


东墙内砖道可蹬城,城上恢弘得另一番景致。
这里有相对保存最完整的上层建筑--铺房。




上层铺房,门旁墙里原镶嵌石刻?

俯瞰十一楼南端,一小节石墙耷拉崖边,七座楼的天涯海角到了。


......时间有些仓促,但也完整走全七座楼,应当算是功德圆满了,时间已经17:00,天空已经放晴,旷野空灵,云淡风清。
壮哉!夕阳下的长城美景用语言无法表达,散发着神圣的魔力,一种灿烂,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使人沉醉。
一天到了最美妙时刻,再望回程路真有些恋恋不舍...... 

回程只用半小时即到实心楼。

又狂走七十分钟到达停车点,随拍一张暮霭中的七座楼。

18:40,海拔1310米,再随拍一张云雾中的灵山主峰。

170公里夜色中奔袭,到家已是午夜时分。


后记:
完成了七座楼,回来看看史书记载:“沿河口下隘口十七......边城共五百八十丈附墙敌台五座,空心敌台一十五座,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节次建。”


沿河口下沿字号“空心敌台一十五座”,现在屈指细数一下俺所走过有几个了:
①沿河口附近沿字壹號臺---沿字贰號臺。
见:行走长城:沿河口北山长城,沿字一号台、沿字二号台残址(2015.3.7)
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c678d10102vl5b.html
②沿河口附近沿字叁號臺---沿字伍號臺
见:行走长城:沿河城、沿河口敌楼。(2013.6.12)
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c678d10101a78o.html
③本文,黄草梁七座楼,沿字陆號臺---沿字拾壹號臺
全部一十五座已经走过
2+3+6=11 ,走过十一座沿字号敌楼可庆可贺,还有四座未到。
加油!
sysdjsbs0.8
the end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