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古典诗歌解读(八)——读白居易诗歌
(2013-02-20 11:29:24)
标签:
文化诗文 |
分类: 人文永修 |
永修古典诗歌解读(八)
——读白居易诗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自815年贬谪江州(今九江)为司马,到818年冬天离开江州出任忠州剌史,前后在江州呆了四年时间。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白居易是因为越职言事,而突然发配江州的。在江州的四年,白居易始终没有摆脱伤感与失意的阴影。四年中他创作了200多篇诗文,几乎篇篇是失落,句句有感伤,代表作《琵琶行》更是集中而真实地反映了他在江州谪居的孤寂和内心的孤闷。
在九江近4年时间里,乐天居士在九江及周边地方留下许多佳话。永修也不例外。虽然当时建昌(永修县)属于南昌管,但是丝毫不影响他在永修游览山水风光、云居山访古参禅、柘林湖休闲泡温泉,因而在永修留下了《经建昌江》、《云居寺孤桐》、《游云居山寺赠穆三十六地主》、《温泉》等诗篇。
经建昌江
唐·白居易
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
忽似妄年归蔡渡,草风沙雨渭河边。
杨柳津上,曾有白居易的“唤渡亭”(离古县城艾城一里许),又有黄庭坚的手书石刻。当时淳朴的建昌百姓,在白居易“唤渡”的地方,建造了一座“风雨亭”。后来宋朝黄庭坚将白居易这首诗书刻石于亭上,并将这一“风雨亭”改为“唤渡亭”(取诗中“唤渡”二字名亭)。这样让人遮阳避雨、等待梢公的时候,多一点悠然,多一份诗情。后来被邑人评价为“修江八景”之一,名曰“柳渡春烟”。
白居易作《经建昌江》诗时,正谪任江州司马。他来到江州附近建昌江杨柳津上,以渡口所见所感,写下了这首绝句。诗表面上写渡口风光,其实蕴藏了深沉复杂的思想。
原来,白氏在长安作校书郎时,丁母忧去职,在长安附近的渭村住了四年。他从风波险恶的宦场,来到农村的自由天地,心情十分坦荡舒畅。丧服满了之后,他又被起用为太子左赞善大夫,还是卷进了宦海波涛。仅仅一年,就因开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现在,他满怀忧郁地来到建昌江边,目击这渡口风光酷似渭河边上的蔡渡,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退居渭村时那种身心闲适的境地,回味起当时“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白居易《适意》)的心情来了。可见,此时此地,他想起渭村,不止是渭村风景优美,人心淳朴,更重要的是,渭村是一个可以躲避政治风雨的安谧的小港;在那里,他的心灵之舟可以安详宁静地停泊。
这首诗看似一幅淡墨勾染的风景画,其实是一首情思邈远的抒情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熔诗画于一炉。诗的一、二句是一幅“待渡图”:一江修水,横在县城边,城郭房舍,倒映在清清江水里,见其幽;渡船要教人唤,则行人稀少,见其静。我们就在这幽静的画面上,看到立马踟蹰的江州司马待渡在水边。陡然接个“忽似”,领起三、四句,又推出另一幅似是而非的“待渡图”。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依然是一条江水,但这儿是渭水;依然是一个渡口,但这儿是蔡渡。所似者,微风吹拂着岸边的青草,如银似雪的细沙铺满滩头;而毛毛细雨,把画面渲染得一片迷蒙。无限往事,涌上心头;无限归思,交织在这两幅既相似又不相同的画图里。“草风沙雨”,色调凄迷,衬托出诗人幽独凄怆的心境。这种出言平淡而造境含蓄深远的诗风,正是白居易的独特风格。第三句“忽似”一转,立见感情跳跃,从而导出了无限风情的第四句。这个“忽似”,妙在凌空而来,触景而及,推出了新的境界。而这种突然而来的新境界,又正说明诗人经常想着渭村。经常梦魂萦绕,才产生了这突然的联想,让我们于无声处,听到了诗人在高吟“归去来”!钟惺在《唐诗归》里赞许白诗说:“看古人轻快诗,当另察其精神静深处……此乃白诗所由出,与其所以传之本也。”这诗从“轻快”中取得“静深”之妙,全赖一转得之。
说起白居易,人们都会想到他的名作《琵琶行》。然而,对于白公在此期间于永修所作的《云居寺孤桐》、《游云居山寺赠穆三十六地主》、《温泉》等诗篇,或许知之者甚少。其实,从这些诗篇中,人们不难看出,白居易与云居山及真如禅院有着浓厚的情缘。
据《云居山志》记载,白氏贬任江州司马期间,大部分时间居于庐山草堂,常与东林寺名僧神湊等交游青山秀水、寺庵道场,曾多次登上云居山,作诗多首留念。传说白公每次至云居山都要与真如禅院的住持高僧促膝长谈,习经研法,并且与僧众一道疏迁水池,种植树木,搬运砖石,建造殿宇,深受僧众的爱戴。这对于他晚年清心寡欲,崇向佛义有着很深影响。
云居寺孤桐
唐·白居易
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
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
山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怨。
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
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
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堃。
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在永修,民间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白居易被贬任江州司马不久,就从庐山东林寺步行至云居山。这时正是炎热夏季,白居易头戴草帽,脚穿草鞋,沿着崎岖山路攀登而上。一路上唇干舌燥,大汗淋漓。当行至真如禅院东侧时,忽见一株梧桐独立山巅,布下一片绿云,犹如一把偌大的遮阳伞,挡住炎炎烈日。白氏顿觉浑身凉爽,便走到树下悠闲徘徊。正在他对梧桐树久久观望时,有一僧人好奇地走到他身边,向他讲述开山祖师道客当年由白鹤领路,登山选址的故事。白居易听后若有所思地绕着梧桐转了三圈,然后从布袋里取出笔墨纸张,写下了《云居寺孤桐》一诗,咏物言志。后来,白居易又在高僧穆三十六地主的陪伴下,先后登上五老峰、仰天圹,饱览云居山秀丽风光。回到禅院后,当即写了七绝《游云居山寺赠穆三十六地主》这首诗。
游云居山寺赠穆三十六地主
唐·白居易
乱峰深处云居路,共踏花行独惜春。
胜地本来无定主,大都山属爱山人。
白居易被贬任江州司马后,在登游真如禅寺时,往日的忧怨荣辱顿时烟消云散,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胜地本来无定主,大都山属爱山人”,诗人白居易对真如禅寺情有独钟,亦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温泉
唐·白居易
一眼汤泉流向东,浸泥烧草暖无穷。
骊山温水今何事,流入金铺玉砌中。
永修温泉,自古有之,原属白槎区,今属柘林镇。清光绪三十二年(1908年),白槎区属西乡,管辖马湾、虬津、麻潭、鄱坂、新兴、新社、老社、双渡、白槎、塘下、去里、泡桐、醴泉、上河、藕峰、柘林、河浒、步云、温泉、下城、双洞、石溪等22个区。
传说白居易浮槎游修河(今永修柘林镇境内),曾踏此淋浴,出浴乘兴题下这首诗,这是诗人白居易留下的千古绝唱,而他当年曾沐浴过的温泉就在今天的永修县柘林镇易家河村温泉组境内。诗人苏轼、黄庭坚也曾在永修温泉组泡过温泉并留诗。
“骊山温水”即骊山温泉,亦称华清池温泉。陕西省的华清池温泉是我国历史最为久远的温泉。据历史记载,这里的温泉大约发现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在唐代因“华清宫”建在温泉上,故名为“华清池”,后因贵妃出浴而享有“天下第一温泉”的美誉。骊山温泉堪称一绝,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白居易《长恨歌》中写出了“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名句,正是道出了此处温泉的非凡魅力。“骊山温水今何事,流入金铺玉砌中”,可见白居易把柘林温泉与骊山温泉相媲美,盛赞永修柘林温泉,喜爱之情洋溢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