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

(2013-11-14 09:00:28)

立项号

2013220

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负责人

黄晓莹

所在单位

高陵县城关小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一文中指出“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上应特别重视它。”《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语文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语文教学中,朗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琅琅书声常常被教师的过分讲解所代替。课上“讲”得多,课后“练”得多,唯独“读”得太少,不少读得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并未从阅读中体会到乐趣。  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遗憾。我们有必要让琅琅书声回到语文课堂上来。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克服以往阅读教学中的弊端,摒弃纷繁复杂的分析,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鉴于上述思考, 我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研究。

 

 

 

 

 

 

 

 

 

 

 

 

课题的界定和解读

 

 

 

 

 

 

 

 

 

 

 

 

 

 

 

 

 

 

 

 

 

 

 

 

 

 

 

 

 

 

 

 

 

 

 

 

 

 

 

 

 

 

 

 

 

 

 

研究方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和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体会出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 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 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读书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阅读,就很难掌握其中的含义。读得越熟悉,领会越深,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以指导学生读书为核心,要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 

 

 

 

 

 

 

 

 

 

 

 

 

 

 

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朗读并自觉地进行训练的习惯。

2、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3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4、扩大知识面,乐于将自己积累的优美语段通过朗读与别人交流共享。

5、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研究内容:

本课题着重通过各种教学、训练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使得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并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良好语感的目标。具体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研究:

1、保证学生读书时间,注重调动学生朗读兴趣的研究。

2、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方法、朗读技巧的策略研究。

3、课内外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的研究。

4、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评价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9——2013.10

1)、调查分析当前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

2)、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13.10——2013.12

1)、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如可配乐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或教师范读,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 可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帮助学生理解;可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性格身份,再现生活情境;可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来进行创造性朗读等。

3)、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第三阶段(提高发展阶段(2014.1──2014.4)

1)、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

2)、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课件及学生个案案例等。

4.第四阶段(总结验证阶段(2014.5──2014.7)

(1)、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

2)、举办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研究举措

1、文献研究法:对小学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 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 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 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 行动研究法: 课题研究期间, 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 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 成果。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预期成果:

1、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充分发挥语文功能。

. 2、使学生的语感明显提升,喜欢朗读,乐于展示。

  3.进行多样的朗读能力展示(如演讲、故事会、诵读等)。

4、结合课堂内外,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语文功能。

 5.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全面提升语言素养,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课题预期成果

课题成果呈现:

1、课题结题报告 

2、完成预期目标,基本解决开题报告中所预设的问题

3、研究人根据所承担的研究内容撰写论文。

4、相关材料汇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