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深的情,浅浅地说——读《永远的乡愁:一脚乡村一脚城》

(2021-08-02 16:04:53)

深深的情,浅浅地说;浓浓的意,淡淡地诉——《永远的乡愁:一脚乡村一脚城》。凌晨开始看这本书,看了两篇,现在看了几篇。感觉比《瓦尔登湖》好太多。也许两种不同的风格,本来就没有可比性。只是《永远的乡愁》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没钱治病、凄惨离世的老拐,死后却留下一床的五元、十元的票子;作者父亲的篮子、菜园、八哥、柿子树,还有一手插在裤兜里、一手拿着烟、笑眯眯地接受儿孙告别的身影……语言简洁不啰嗦,没有太多的修辞,非常精准。描述父亲的几个点都很精准。于是,我的头脑里也有了这样一片菜园、这样一棵柿子树,满树红澄澄发亮的大圆柿子,还有一个站在树下盼儿归的父亲,以及站在树下与儿孙告别、把依依不舍化为了沉默的微笑的父亲。

这本书的作者是常河,不知道是不是笔名。好像也很好记——“常在河边走”的“常”、“常在河边走”的“河”。但我想,这个名字应该跟湿不湿鞋的没有关系。

有的作者,他在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是不统一的。有的文章写得特别好,特别引起人的共鸣,甚至让人拍案叫绝、让人在心底大呼过瘾,而有的书却让人昏昏欲睡。同一位作者,不同时期的水准相差很大。

常河我还没有追踪他所有的作品,不知道其风格是否统一。但是就这本《永远的乡愁》来说,写得非常走心,虽然我还没有看完,相信后续一样精彩。

他的文字的风格除了精准,就是用理性和克制的语言,来表达很感性的东西。这也是我喜欢的地方。用哭、大声地哭、狂风暴雨般地哭来表达哭,不会给我带来很强烈的震撼的——那不是好的散文,那是早期的言情剧。而作者那种理性的语言,却击中了我的内心。“父亲走了,他的菜园也荒废了。母亲问,那些编了一半的篮子咋办,我说:‘留着吧,让我们每次回来,都能看到。’”用看似平淡的对话来表达对父亲的不舍。“三年了,一直到今天,我都不愿相信父亲已经走了的事实,我宁愿相信他比以前更沉默了,沉默到对这个世界一句话都不愿说,只是一如既往地看着我们,慈祥地发自内心地笑着,连笑声都是轻微的,满脸的皱纹全部散开。”用想象中父亲的笑来表达作者的哀痛……很多很多这样的句子。

我喜欢作者说话的方式——深深的情,浅浅地说;浓浓的意,淡淡地诉。不要崩溃,不要疯狂,不要呼天抢地。谁的人生,不是在克制着、隐忍着,又微笑着继续前行?

深深的情,浅浅地说——读《永远的乡愁:一脚乡村一脚城》

深深的情,浅浅地说——读《永远的乡愁:一脚乡村一脚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公和足球
后一篇:保护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