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是和我们中国人不一样吧?之前看的《飞鸟集》几乎每一个句子都很精辟,但是感觉整篇的诗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感觉是一句一句单独的格言。而《瓦尔登湖》我一直看得很慢,作者用很大的篇幅讲了实践的重要性。之前又是评论了朝圣者的姿势,又是评论了印第安人的简易、便宜,却功能齐全的房子。而现在(当时的现在)的人打工挣的钱只够付房租,或者还一辈子贷,只为了暂住在一个功能更齐全一点的房子里。这东拉西扯的风格,这没有修饰的语言,感觉我还在与这本书的磨合中。就目前为总止看的部分,总体来说,作者是倾向于摆脱物质的束缚,不要活成物质的奴隶,倾向于在生活中实践生活。而作者也正是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自己一个人在瓦尔登湖畔搭了一座木屋,独居了几年,阅读写作,融于自然,守得住清净,耐得住孤独,过着简朴的生活。
想象着作者这几年远离尘嚣的生活,又想到我最近看的电视剧,有古装的、有民国的。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从本质上说,其实没有太多的改变:房子是一样的房子,虽然建筑风格不同,但遮风挡雨、构建隐私空间的基本功能未变;窗台是一样的窗台,绿植是一样的绿植;食物是一样的食物。
所不同的,是娱乐。
古时候的娱乐是下围棋、抚琴作画、女子绣绣花、有钱的人家时不时地看看歌舞表演。当然也旅游,古时候的旅游带着探险的意味,像一些江湖游侠、像一些文人、像一些僧侣。古时候走得最远的,一是文人、一是僧侣。严格来说,僧侣是布道,或者取经,虽然一路上风土人情都不错,却不存在娱乐的心情。
民国时期是一个特殊时期,各方势力斗来斗去,外族入侵的时代背景下,涌现了不少爱国志士。侵略与反抗,民不聊生与心怀希望,各种没有硝烟的战争。反正我看的民国剧一般都是精彩的谍战片。那个年代乱,但生活还是要继续。所以娱乐还是存在的。娱乐的种类主要是听收音机、听留声机、打牌、跳舞、看戏。还有小孩子们追追打打、捉迷藏、老鹰捉小鸡,这在任何年代都是不变的。突然想到一句古诗,什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觉得,这就有点道德绑架了。亡国之民就只能天天长吁短叹,就不能有点娱乐了吗?而且,商女只是卖唱的歌女,已经很可怜了,她唱后庭花,只是为了生存。相反,我倒觉得,在危难时,或者在绝境中,也是需要有娱乐精神的。人类的处境本身就孤独而绝望,娱乐是让人类摆脱绝望的一种方式,是让人活得舒心一点的方式。所以,不管哪朝哪代,多恶劣的处境下,一个想要活下去的人都会娱乐,哪怕“黄杨树底下弹琴——苦中作乐”。
现代人的娱乐种类更多了,但现代人的娱乐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和人工智能。就我自己来说,我都觉得在手机上阅读,比捧着一本实体书阅读更让我有满足感。大概我是手机的重度依赖者。
再回到《瓦尔登湖》,它的作者远离城市的繁华、世俗的娱乐,在湖畔小木屋内阅读、写作,这既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娱乐。他不畏惧离群索居的孤独,反倒很享受物我两忘的静谧。所以,娱乐不等于纵乐,真正的娱乐是在忍受中寻找享受,是获得内心的平静、是给灵魂喘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