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著作后记之《生活与创作后记》
(2025-08-06 15:06:24)
标签:
浩然后记生活与创作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著作后记之
《<生活与创作>后记》
编辑部的同志来约我编这个集子,我立刻就答应了。因为有两个理由:
一是考虑到工农兵业余作者需要这样的参考资料。他们的需要,就是我应当做的事情。况且,经常接到青年同志的来信,要我介绍创作体会,一封一封地写回信,时间不允许,也不是短信所能担负的任务。我想,如果有这样一个集子,多少能起到一点交流的作用。
另一个理由,当然是次要的。我看到,也听到,不少地方翻印了我的这些资料中的一部分,而且出入不少。我想,如果有一个正式的集子,可以起个订正的作用。
有的同志知道了这件事,就写信来问我:“你那个文艺理论集子什么时候出版?”
我一听到“文艺理论”这个词,先是一愣,接着又产生了发怵的情绪。我的这些随便谈论创作体会的东西,怎能称得上“文艺理论”呢?我是专门写小说的,一年到头,除了在农村跑,就是找个地方伏在桌子上写作,从来没有做过文艺理论的研究工作。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中有关文艺方面的论述,我是经常学习的,都是为了应用,应用在指导我个人的生活和创作实践上。直到今天,我不仅没有读过一本“文艺学讲义”或“文学原理”之类的书籍,连一本《写作常识》或《语法知识》的书籍也没翻过。我又懂得多少“文艺理论”呢?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各条战线都涌现出了许多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文学艺术战线上的新事也是多得喜人。比如,革命样板戏的诞生和发展,各级党组织对文艺创作的重视和领导,工农兵业余作者队伍的茁壮成长,等等。一大批工农兵业余作者积极创作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作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把文艺创作当作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革命的战斗武器。这就造成了文学艺术战线的一派大好形势。就以我所工作的北京市来说,很多工厂都有文艺创作组,每个县、社和多数大队也有文艺创作组,解放军的基层单位也不例外。这几年,我所到过的天津市、河北省等等地方,情况也是如此。开机器的、挥镰刀的、扛枪杆子的,现在都拿起笔来搞文艺创作,这是新生事物。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参加这个行列的人数如此之多,如此之广泛,真是空前未有。他们写出了那么多长的、短的各种形式的作品,报刊上,舞台上,广播里,比比皆是,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他们成了文艺战线的主力,给我们这些专业写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这样“到处莺歌燕舞”的蓬勃局面,怎能不让人从心里高兴啊!
广大工农兵业余作者,是热情的,虚心的,很欢迎专业创作人员跟他们一块谈谈创作问题,交流生活与创作的体会。于是,我就常常被他们找去,参加这样的活动。我自然很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因为,一则,他们不把我当成外人,我也把自己当成他们中间的一员;参加这样的活动,是同志们给我创造的学习机会,可以跟那些生活战斗在第一线、年轻有为的青年同志学习好多我所缺少的东西。同时,我也是从农村干部中成长起来的业余作者,后来根据党的需要才搞专业创作的。所以,我知道初学写作的人多么需要专业人员的关心。他们知道我不是搞理论的,只提出要我谈点生活和创作的亲身体会。可惜我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这并非我不认真。第一,限于水平,虽然有一些体会,但还没能充分地总结和提高;第二,我的写作一直处于“赶任务”式的紧张状态中,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虑一下,或准备一下。我总是凭着一股热情,匆匆地进入会场,跟同志们坐在一起,随想随说;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尽管我讲得很差劲,可是,每一次都得到同志们的鼓励。这样,就提高了我做这项工作的勇气。
收到这个集子里的文章,除少数几篇外,都是在这类座谈会或文艺学习班上的发言记录稿。有的篇章,在编集子前作了些修改,有的保持了原来的样子,有的则是在跟同志们谈过之后,匆忙地整理出来的。正因为这样,我希望,读者同志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文艺理论”来看。它只能算作我个人的思想汇报,生活和创作情况的汇报。这些汇报性质的谈生活与创作体会的发言记录稿,不仅没有多少理论性,其中,错误的、片面的地方,肯定难免。恳切希望读到这个小集子的同志,能对它提出批评,以帮助我提高认识、纠正错误。因为,我今后还要参加工农兵业余作者座谈会,还要继续作这类的汇报;如果有机会,又有必要,仍可能编印这样的小册子。同志们帮助我把这件事情做得正确些,完美些,这不仅有利于我在生活与创作上的提高,也能避免或减少我对青年业余作者的不好影响。
我看完了校样,写完了后记,那一股发怵的心情,仿佛减轻了许多。我想,这样交代几句,同志们知道了这个小集子的来龙去脉,不仅会原谅我,也会指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