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浩然儿童故事选>后记》
北京出版社要编选一套“北京文学创作丛书”,用以展现一下建国至今我们首都的创作收获和阵容。这对读者和作家来说,都是一个极好的消息。我有幸被邀,十分感谢;经过一番考虑,终于带上二十几篇儿童故事,参加到这个行列里。如此做法,主要原因有三个:
其一,我想用这个具体行动,替孩子们向文艺界呼喊两声,要求大家动手,多给孩子们,特别是多给农村的孩子们写点读物;
其二,请文艺界的同行和孩子们检验检验我写的儿童文学作品,给我一些指导;
其三,我自己也做个小结,找找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以便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这种体裁的创作也有所提高。
我是以写农村题材的小说为职业的,同时,也一直把儿童文学创作当作份内之事来做。
一九六一年,我跟随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到八达岭的机关农场参加劳动。在那儿,听当地老乡和一个农民出身的司机讲了几个孩子们的有趣故事,勾引起了我的稚气情感和创作欲望。我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把听来的故事和自己以往积累的一些类似素材,编织在一起,草拟出一篇名为《山洞》的小说。意外的是,这篇东西在征求意见的时候,就得到了文艺界同志的鼓励和孩子们的喜欢。于是我接着给《中国少年报》写了一篇名叫《荣荣》的儿童故事。它发表以后,我收到从全国各地寄来的许多信,都是小读者写的;他们告诉我看了荣荣的故事怎样受到感动,怎样得到教育,表示要向荣荣学习,当一个热爱集体、热爱弟弟妹妹的好孩子;有的农村小学校少先队,还开展了“向好孩子荣荣学习”的活动。
一篇并非“重大题材”的儿童故事,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我没有料到的。对一个文学工作者来说,没有比他的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实际影响更为幸福的事情了。从那时候起,近二十年来,除了文化大革命初期那五年搞“斗批改”、下放劳动等等,完全放下笔之外,我每年都要为孩子们写一点读物。截至目前,我已经出版了《小河流水》、《小管家任少正》、《翠绿色的夏天》、《翠泉》、《欢乐的海》、《小猎手》、《七月槐花香》、《幼苗集》、《丁香》、《大肚子蝈蝈》等十个短篇和中篇的儿童故事集。因为艺术水平低,还有其它条件的局限,我没有写出儿童文学的精品。但是从这不算太少的数量来看,起码可以证明我的诚心诚意吧?
如今我捧献在读者面前的这二十几篇作品,一部分是从上述集子选出来的,一部分是近两年写的,还没有编印成集的篇章。这些,虽然是我认为属于我的作品中比较好的,有点代表性的,但我也自知还都是些粗糙的东西。这次付印之前,我对每一篇都逐字地看一遍,把一些错字改正,把发现的一些不完善的词句也更换了。估计毛病还不少,反正印一次我就要修理一次,希望听到批评,帮我把润色的工作做得更妥当一些。在体例上,我采取了基本上由近及远的办法:把新作放在前边,旧作按照完稿的时间,依次地排在后边。不知道这样做是否方便读者翻阅?
中国是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儿童就有两、三亿。我们文学工作者给他们生产精神食粮:用作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服务,这是光荣的事业。要知道,今天的儿童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行,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明天就将会是个什么样的面貌;通过文学艺术,配合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来哺育孩子们的美好的心灵,让他们能够成为无产阶级的优秀接班人,这是多么神圣的使命呀!
我常想:一个作家的作品,如果能够在自己祖国儿童一代的心田里扎下根子,伴随着儿童们健康地长大成长,那将是他艺术生命实实在在的延续,是他辛勤劳动的最高报酬,是他事业上的最可珍贵的成功!
没有给孩子们做出应有的贡献,我是很惭愧的。我正在苦心地思索,怎样给我们祖国未来的主人——儿童们,写得真实一些、深刻一些、艺术一些、有趣一些。我自信是个有决心有毅力的人。那就请关怀我的同志们和小读者们监督我的生活与创作的实践吧!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于月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