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泥土巢
泥土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907
  • 关注人气:5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著作后记之《浩然短篇小说选后记》

(2023-12-22 08:02:20)
标签:

浩然

著作后记

浩然短篇小说选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著作后记之

<</span>浩然短篇小说选>后记

 


    感谢河北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们热情鼓励,使我有勇气把一堆旧作搬出来,挑挑拣拣,编了这本集子。那时恰逢建国三十年纪念日,为取个“吉利”,就特意选了三十篇。当我对它们进行一番校订,装上封套准备寄给编辑部的时候,心里不由得产生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强烈感觉,仿佛自己打了火车票,就要启程归返故土似的;许多往事的记忆被点燃,烧灼着我的心。

    河北省是我的出生地,是我的故乡。特别是从巍巍的盘山到滔滔的蓟运河之间的那块喷香冒油的土地,给我的肉体和灵魂打下了永生不可灭的深深烙印。我在那块土地上受到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评剧、皮影戏、大鼓书等)的熏陶,使我从小就爱上了艺术。我在那块土地上娶妻生子、投入革命、参加共产党:走上一条有意义的人生之途。那儿的党组织和父老乡亲们支持我拿起笔写作,他们的美好感情、崇高品德、火热的革命实践生活,又激发起我的写作热情。我平生的第一篇变成铅字的文稿,就刊在一九五年的一期《河北青年报》。接着,当时的《河北文艺》、《河北农村》、《河北民兵》等报刊,经常发表我写的一些幼稚粗俗的诗歌、故事、小戏和大鼓词。特别是一九五四年春天,《河北日报》副刊先后在显著的版面上发表了我的习作小说《探望》和《两千块新砖》,立刻受到报社领导重视,把我调到驻通县专区记者站,接着又当驻社记者。这样,为我开阔了生活视野,有机会接触一些文学内行人,得到文化补课和练笔的较为充裕时间,使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九五六年开春,我在保定后卫街六号租下一间约有四、五平方米面积的小小民房。那房子因是倒座,不仅阴暗,还特潮湿;没有电,点煤油灯照明;没有写字台,买了一张廉价的小炕桌,盘腿坐在床板上写。那个春夏之际,我一鼓作气,草拟出排在本选集最前边的那几篇小说,如《喜鹊登枝》、《新媳妇》、《一匹瘦红马》和《老来红》。

    在我练笔的过程中,尽管也出现过某种不愉快的事情,但其主要的则是许多同志给了我精神支持和具体帮助。我把这些铭刻在心,永远不忘。正如第一本集子的“后记”所说:“当我对写作发生兴趣时,我的领导和周围的同志,给了我难以用数字计算、用语言形容的关怀和帮助。我有了进步,他们鼓励我,我有了困难,他们支持我,我有了缺点,他们批评我:我就是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生长起来,而今还在这里生长着。”现在看看自己说过的这几句话,依然感到加倍的真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呀!

    以后我被调到北京工作,这个“地利”,给我带来了“天时”和“人和”的优越条件。北京郊区跟河北省的五、六个地区接壤,距离我的老家比在保定近了三分之二的路程;许多河北省的老领导、老同志都先于我或后于我升迁到首都或郊区县任职,来往方便,继续得到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支持和帮助。我自己觉得在这块地方生活“如鱼得水”,同行们羡慕我因土生土长而“得天独厚”。二十几年来,我珍惜这个有利条件,使用这个有利条件。同时,我一直保持同河北的一些老同志的友谊和来往,常到河北省的一些地区访问,常用在河北省生活积累的素材进行创作:我的身,我的心,一直没有跟故乡分离过。这种不分离的亲密关系,除了对写作事业的促进作用,那么在其它方面(即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要想立足而不可缺欠的方面),给予我多少优惠,怎能“用数字计算、用语言形容”呢?每个从过去挣扎过来的人,只要想一想中国文学界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再想想我这个只懂埋头学写而缺乏生存能力的弱小者,都会得出结论。用极简单的一句话说:如果没有老领导、老同志、老朋友和农村的老房东的信任、关心、指点、鼓劲和支援,我的艺术生命早就呜呼哀哉了!

    这本书从开卷第一篇《喜鹊登枝》到末尾的《春雪》,是整整二十年的作品选集。它们所表现的内容,全部是农村的新生活。我是从农民中出来的,至今还没有忘记他们。在跟他们共同工作和劳动的过程中,把所见所闻并受了感动的人与事写下来;尽管艺术处理得粗糙,生活挖掘得浅薄,但它们是真实生活情景的写照,非属凭空捏造的谎言。因而,我对这些旧作不仅怀有感情,同时也有信心。我并不是拿这个理由当藉口,来减轻自己的惭愧之情。是的,已经“白了少年头”的我,确实应当写得多一些、好一些,不该把这么轻的礼物捧献给自己的故乡。

    幸而我还不算老,还有弥补缺欠的机会。在以后的岁月里,我要跟农民站得更近些,要对他们体贴得更深些,终生为他们歌唱,替他们说话,给他们当个忠实、称职的记录员——用这个实际行动,来报答乡亲父老对我的养育之恩。

    最后,让我感谢翟向东同志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给选集作了“序”。他是我二十六年前的老领导,一直在关怀我,近几年更是不断地给我加油。我当照他在序言里所希望的那样生活下去和写作下去。

 

                                  一九八年一月二十七日于通州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