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长篇小说连载之《金光大道》
第四部
(56)
梁海山把朱铁汉的信叠起来,兴致勃勃地观察着谷新民的表情。
谷新民一如平常,表情很冷静。他一边看着汇报,也一边用钢笔在开头的一段画下重点符号:
……芳草地的形势发展了,反对派被斗倒了,生产提高了,家底厚实了,东方红农业社出名了,外地来参观访问的人也不断。同时,社员们的收入普遍增加,户户都有余粮;赶走了穷气,一片富足的气象。在这种情况下,不知不觉中,出现了一些很不健康的苗子。领导干部里,有人认为胜利了,可以松一口气了,应当过过幸福日子。因此大手大脚,讲究排场,铺张浪费的现象开始出现。原有的牲口棚完全可以对付使用,又大兴土木之工,一气盖起了十间;原有的老式木车,近距离仍能使用,全部打入冷宫;只有四十三户人家,春节期间竟计划杀猪十五口,提倡大吃大喝。还要由集体买烟糖开茶话会,购买鞭炮闹除夕。社员们没有债务,不愁吃穿,所以为数很多的人,甚至包括老骨干,除了增加个人收入之外,对集体再没新的希望,对前途再没新的要求。他们赛阔气,比穿戴,热心发展个人的小家庭。有的觉着,手里把着钱,用不着置地了,就想盖新房子,总惦着买砖、买瓦、选材料,没心思想集体的事儿。有的女社员,连工也不出了,在家里养鸡、养兔、喂肥猪,反正到时候分红,用不着愁吃愁穿。有的社员儿子才十四岁,就忙着找媳妇订亲,大摆酒席。这样的倾向,大大地削弱了干部社员发展集体生产的积极性,开始损害干部和社员、东方红社跟其他社的团结。对一些新社、小社和比较穷的社影响十分不好。我们统计了一下,自入冬到春节前,到社里出工的人数,还不到一半。我们计划的那个改造土壤工程,如果春耕前改五十亩的话,就得一千个人工,五百个车工;出不了这么多的工,任务就得落空。
上边例举的这些,虽然只是苗头,如果不引起重视,不敢承认,不肯花最大的力气尽快地加以解决,芳草地的新一年,将会是失败的一年,集体组织不光不会巩固提高,还可能垮台;爱国增产运动不仅不能前进,还会退下来。事关紧要,让人担心。如果不大吃一惊,那就证明我们麻木了。
…………
梁海山忍不住地问:“老谷,你看怎么样呀?”
谷新民依然平静地说:“看来,红枣村的问题并非孤立,不健康的现象,带有普遍性……”
梁海山说:“他们写汇报的目的,可不是向我们大惊小怪地报敌情。他们抓到了问题的本质,有分析,有认识,也有解决问题的积极措施。”
谷新民点点头,微笑一下说:“是呀。高大泉这次训练班没有白上,学习了一点理论……”
梁海山说:“可取之处,不在于他们学了几句政治口号,而在于他能够用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了。”
谷新民摇摇头:“他的这点理论,指导这么复杂的实践,不容易呀!”
梁海山说:“当然,这是个开始。我相信他会把那些复杂的问题,通过实际努力,加以解决。友清同志,你也把这汇报好好地看看呀!”
王友清说:“大泉同志专门找我谈过。”他说着,从谷新民手里接过汇报,翻了一下。他首先注意到的不是内容,而是那上边红色和蓝色的两种加重号。他的目光最后停在谷新民画的那几条重重的蓝线上,说:“大泉同志跟我谈了以后,好多事情,都是新问题,我没有把握。”
谷新民说:“没把握,就得更加小心!”
梁海山补充说:“不要被问题吓住,除了小心也要有勇气闯。”
王友清心里打个转。他想到,芳草地问题这么多,不小心真可能变成第二个红枣村。在这种情况下,高大泉这个干部能够坐镇芳草地,那就太重要了。于是,他打算借机会恳求梁海山不要调走高大泉。他试探地说:“芳草地这个村,要是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干部主持工作,的确太危险。”
梁海山立刻理解了他的意思,很爽快地接过来说:“现在,我改变主意,不调高大泉到县里来了……”
王友清马上表示很满意地说:“太好了,谷县长,您的意见呢?”
谷新民说:“老梁改变主意,十分正确。一个农村干部,在一个村里是把硬手的话,到县里就会变成最软弱无力的。”
梁海山说:“我不是从这个角度考虑的。我觉得,我们的基层更需要有掌握了一整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验的干部。高大泉正在干中长才干,应当让他干下去,在最前线发挥作用。况且,他在芳草地,会把旗子举得更高,步子迈得更大。对推动全县农业合作化运动有益。这也是对县委领导的一个有力促进和协助。我渴了,咱们回住处喝着水,再聊吧。”
他们一块儿往红枣村走。
谷新民边走边向王友清问起天门区的一些工作情况。当他听说王友清是回家休假的,就说:“你别在这儿久坐,赶快回家。把家务事情处理一下,赶快回区里,免得闹出什么事来。”
王友清说:“您不嘱咐,我在家里也呆不住了。”
谷新民说:“回去告诉高大泉,他们的汇报,县委还得进一步研究,一切行动要小心!”
走在前面的梁海山,听到这句,转回身,大声说:“告诉高大泉,一切行动也要勇敢!”
二十
摸不清头脑的压力
一辆自行车,从梨花渡乡政府门前那条有点小斜坡的路上冲下来,骑车子的妇女穿着花棉袄,扎着紫头巾。她的两手紧紧地攥着车把,两眼直愣愣地盯着前方,两只穿着夹鞋的脚使劲儿登在车蹬子上——但是没有转动,只是凭着地势和车子的惯性,往前滑行。
急着赶到乡里办事的高大泉,也是骑着自行车来的。他从那个妇女骑车的紧张姿态看出,车技并不怎么熟练,担心撞到一块儿,就放慢速度,同时往边上躲让。
那个骑车的妇女,也发现对面来了人。她扭动车把,想靠靠边,又想停下来;在这种犹豫不决当中,车子没停,左右摇摆起来;只听得“叭嚓”一声,连人带车,一齐斜倒。不偏不倚,正好砸在高大泉的身上。
幸亏高大泉早有防备。他一脚落地,撑住自己的车子,一只手抬起,扶住了倒在怀里的妇女。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