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杂文之《我爱这片热土》

(2022-03-25 07:34:53)
标签:

浩然

杂文

热土

光明日报

文化

杂谈

分类: 著作

 谨以此文纪念浩然先生九十诞辰。


浩然杂文之

我爱这片热土

 

我爱这片热土

 

地球上的万物生存、生长,都各有各的独特方式和条件。比如,全属于昆虫之类,彼此间的差别就截然不同。春蚕不食桑叶,吐不出丝,蜜蜂不采花粉,酿不出蜜,屎壳郎要是离开了粪便,一定会彻底灭绝。

人类世界也是五花八门,千差万别。以作家来说,没有社会的各种各样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来供给他们了解、熟悉、搜集、提炼、构思,必定写不出文学作品;写不出作品,也就不能成其为作家了。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个道理,是我一生所遵循的信仰和信条。成为正式公民的十八岁那年,我从区公所回家休假,途中经过姐姐家,发现姐姐的精神面貌跟以往比大为变化;那变化触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写了一篇散文,或者叫故事。它成为我练习了一百多篇废品以后的第一篇变成铅字的文稿。不仅使我坚定了走文学之路的信心,而且明白了必须写自己了解、熟悉的东西,才能有成功的可能。两年后在省会保定学习,赶上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一位编辑同志推荐我读了《讲话》,收获极大。极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懂得了社会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次从实践到理论认识的升华,使我对这一真理的遵循变为自觉。以后近四十载,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再认识,以至于习惯成自然,凡是没有对社会现实生活真真切切地感受,我便没有创作欲望和激情,勉强为之,也写不好,以至写不出。回头看看,粗糠秕谷加起来,写了一大堆,有几百万字,它们之中没有一篇写的是我不熟悉和没有办法熟悉的题材。我的每篇作品的事件,大致上都有现实生活的原样;每篇作品里的主要人物,一般说都有我认识和了解的原型。

由于这样的信念和习惯,几十年我一直是写作不断,下乡体验生活也不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年我争取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在农民和基层干部当中度过。越是逢年过节,我越不回北京与家人团聚,而跟农民和基层干部生活在一起。因为在这样的时刻,人们的心气最好,最爱说道,而且最有闲工夫跟你一块儿坐坐聊聊,谈谈心。尤其此时人最齐全:出门在外的,都赶回家来,还能从他们身上、嘴里扩大“信息”面。近几年明显的老化了。记忆差,吸取素材的能力减弱,这对一个搞创作的来说极为不利。越发觉这个劣势,我越要争取多下去,多接触我要描写的对象和我所服务的对象。鸡蛋不如馒头吸收水分快和多,我老了,我是鸡蛋,你蘸一下就可以吃,我泡在菜汤里,泡久了照样子能进咸味儿能进香味儿。如今农村的条件多有变化,我觉得也没可能和没必要机械地强调“三同”。没有老房东,号房不方便,住招待所就住招待所,吃在机关食堂就吃在机关食堂。反正下乡来总比不下乡来有所收获,住在县城小镇也比呆在北京家里或大宾馆“闻”生活的味儿“闻”得多得多。哪天我老得不能出北京城了,我哪天就封笔,就告别我的读者。

牛吃了草才能长出奶水,我们搞创作的,丰盛的草地就是社会生活。我一直把自己比做一头能够给人民大众牛奶吃的牛。我也知道,靠自吹、靠三亲六故帮着吹——吹起来的牛再鼓再胖再个儿大,也不会挤出奶水来。所以总在草地上埋下头来默默地、多多地吃我的草。

 

 

发表在《光明日报》199052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