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短篇小说之《青春的脚步》(2)

(2021-06-17 08:26:34)
标签:

浩然

短篇小说

青春的脚步

北京文艺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短篇小说之

青春的脚步

2

     我和大队长跟到屋里之后,什么也顾不上看,赶紧端详起我的这位“久闻大名”的班长。说实话,当时我吃了一惊:他的个子并不高大,比我还矮半头,那青草一样厚密的头发,那泉水一样乌亮的眼睛,那槟子果一样鲜红稚嫩的圆脸,哪有一点点英雄的气魄,分明是个小孩子!

    大队长给我们两个作介绍的时候,邓远峰只是朝我一笑,又用带着厚茧子的手捏捏我的手,就跳上炕,替老大娘抖落刚才因为屋顶漏水而浸湿了的被子和一床宽宽的黑灰色的羊毛毡子。

    这中间,老大娘一直在外间屋鼓捣什么。过一会儿,她一撩门帘进来了,冲着我们那个正在拧着湿衣裳的班长,像对孩子似地绷着面孔,把手里捧着的一碗冒着热气的姜汤水举过去,说:“快喝下去,驱驱寒!哼,往后,我再不心疼你啦!”

    大队长听了这句话,突然地哈哈大笑。

    我呢,不知为什么,也在旁边陪着他笑起来了。

    ……

    当天晚上开班务会,同志们坐在炕上谈心,我才知道班长邓远峰比我还小一岁。就是说,他当时才十七岁。可是,早在三年前,他就自觉自愿地踏上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征途,那幼芽般的生命,就已经开放了青春的花朵!

    提起邓远峰参军的事儿,大队长给我们讲过一段十分有意思的故事。

    邓远峰的爸爸跟我们大家的爸爸一样,都是地主阶级的奴隶。可是,他的爸爸刚刚进入壮年时期,就累成了伤力病,躺在炕上再不能为一家老小的生活卖命了。三天揭不开锅,邓远峰的弟弟妹妹饿得叫喊,妈妈愁得啼哭。邓远峰一句话没说,离开了家;半夜转回来,一进屋,把背上口袋里的二斗红高粱放在了炕上。

    妈妈又惊又喜地问:“这是哪儿的粮食!”

    邓远峰回答:“我给魏家财主当了小半活啦。”

    妈妈说:“孩子,你还小哇!”

    邓远峰说:“我们总得想办法活下去呀!”

    他在魏家地主家干了半年小半活,就懂得了这不是活下去的路。

    有一次,他给地主去挑水,因为又饿又累,没有把辘轳绳上的勾子跟柏木筲的铁梁挂牢,结果那只柏木筲在井下边脱落了。地主急了眼,硬逼着邓远峰下井去,把筲捞上来。七、八丈深的石井,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下去了,还能活吗?邓远峰一句话没说,回到井台上,又把另一只柏木筲和扁担扔到井里,一口气跑了六十里,拦住正要出发打仗去的县大队的大队长。

    大队长奇怪地问他:“你要干什么?”

    邓远峰回答:“拿起枪,搞革命!”

    大队长说:“兄弟,你还小哇!”

    邓远峰说:“老的,小的,不是都一样地让财主们欺负吗?不跟他们拚命行吗?”

    大队长把他搂在怀里,高兴地说:“好样的。你是战士啦!”

    邓远峰在革命的队伍里闯练了三年,就成了这个山区里人人闻名的小英雄。

    ……

    就在我入伍后的一个月,被人民群众斗倒的地主,跟逃到县城里的地主勾搭起来,凑成一支反革命武装“拚死队”,借着国民党反动派的正规军进山“扫荡清剿”的时机,窜回云雀岭,在那里安了据点。他们施行最残酷的阶级报复,不光把农民的土改胜利果实——粮食、财物抢走,还把好多村干部和群众抓到“围子”里。他们害怕中途遭到游击队埋伏阻击,不敢单独行动,就企图等待国民党正规军返回来的时候,再把抢到的东西和抓到的人,一齐押送到县城去。

    做了战略转移的县大队得到上级的命令,要抓住国民党反动派的正规军还没有赶到的时机,拿下云雀岭的据点,搭救亲人,夺回胜利果实,消灭逃亡地主的“拚死队”。

    战斗是在拂晓前打响的。“拚死队”仗着临时垒起的围墙,弹药充足,顽固抵抗。我们组织了五次冲锋,都失败了。好多同志献出了生命,好多同志负了伤。同时,我们本来就不充分的弹药,也消耗得所剩不多了。

    大队长急得满头流汗,把班排干部们找到阵地的一块岩石后边开紧急会,民主商议怎样完成这个艰巨的战斗任务。

    有的同志建议等到天黑之后,进行偷袭取胜。

    大队长把手一摆说:“上级通知,敌人正规军的‘扫荡清剿’遭到失败,正急急忙忙地往咱们这个方向移动,决不能等到天黑。”

    有的同志建议挑选几个最勇敢的战士,集中最好的武器给他们,拚一下子。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