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
《作品与人品》
(2)
一个作家真正的成功和胜利,最好是这样的图景:广大读者不知道你的名和姓,而知道你的作品;天长日久,忘记了你的名字,而记住了你的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这样的作家,比之徒有其名、空有其名的“大作家”,比之笸箩大的桂冠下,扣着一个豆儿小的人,要算活得有价值。
作家成名了,更要高标准地要求自己的作品和人品。让从自己手里出去的东西货真价实、名副其实、准斤准两。名家不卖名。卖名证明没了真本事,是穷途末路的标志。以此为乐,以此为道者,卖名就等于出卖品格。人的能力有大小,作家亦有大家、名家以及普通作家的区分。但是,他们在一点上绝无差别,即每写一篇东西,都掏出自己的全部力气,精心制作。这样,即使作品水平低,则人品高。他跟写出成功作品的作家一样可敬,而不可卑。
每个作家有每个作家艺术生命的黄金时代,或者说是旺盛期。对这个时期的光阴要特别珍惜、充分利用,把才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在这个时期尤其要重视自己的人品的锻炼和作品的锤炼。要有大志气,要有刻苦精神,要有鄙视俗气、市侩气和政客气的自觉性和勇气。
越是夹着尾巴作人的作家,埋头苦写的作家,不沾政客气的作家,创作的青春期越会长久。这样的作家,有所失败也不要紧;只要当正派人,失败方可变为“成功之母”。
人总要老的,作家也不例外。老了以后,要正气、要服气。正气才肯给后生以提携,而不碍手碍脚、成为人家的包袱,尤其不成为压制人才的“茅房里的石头”。服气才能尽己所能,做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年轻一代未必能胜任的事情,才能心平气和地从新一代人的身上和成就上吸取新的活力——这实际上就延续了自己的艺术生命力。
年轻也罢,年老也罢,艺术生命力的两条根子:人品和作品,都得深深地扎在群众的土壤里,扎在生活的土壤里。群众和群众的生活,是创作素材的源泉,是智慧的源泉,也是青春活力的源泉。
作家不忘记读者群众,读者群众就不会忘记作家;作家不脱离生活,生活才能为作家提供素材、智慧、艺术和力量。俄国的托尔斯泰写到八十多岁,艺术生命够长的、够强的。这跟他没有一成名便迁徙到彼得堡深居简出而脱离群众生活有极大的关系。中国的诗人江淹并非平白无故就在短短的岁月里“才尽”的。因为他进京当了高官,割断跟黎民百姓联系的纽带,生活的源泉枯竭了,所以他的创作素材“尽了”,热情也“尽了”,只有闭门造车、无病呻吟;同时靠几个因他所占据的政治地位而拍马、捧场的人来替他平庸之作瞎吹呼,读者哪能买他的帐呢?
生命在于运动。艺术生命的旺盛与持久,在于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的不息不止,并同时努力自珍自爱:既珍爱自己的作品,尤其要珍爱自己的人品!
1983年4月21日在天津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提要
发表在《天津日报·郊区版》1983年5月1日、《钟山》1985年第1期(重写稿)。收入《答初学写小说的青年》。编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11月《浩然研究专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