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泥土巢
泥土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907
  • 关注人气:5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短篇小说之《葡萄架下》(1)

(2021-03-02 09:28:47)
标签:

浩然

短篇小说

葡萄架下

谭五婶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短篇小说之

葡萄架下

1

     谭五婶家住着五间朝阳的大瓦房。房子前边,有一个很大很大的葡萄架。到了七、八月间,数不清的枝儿、蔓儿,爬到架上的每一根横着、竖着的梁柱上。又绿又肥大的叶子,互相交叉着,重迭着,把架子盖得严严实实的,连一丝光儿都不透。一嘟噜、一串串紫红色透明的葡萄,从顶上垂落下来,活像闪光发亮的珍珠玛瑙。

    谭五婶是个自尊心很强的老太太,争强好胜,不亚于年轻人。丈夫早年去世,她拉扯着儿女,泥里、水里过的很不容易。苦是受够了,倒练出她一副好身子骨,一手又快又利索的活计。她的性子好,是全村人所共知的;在家里,儿媳妇过门七年了,从没红过一次脸。媳妇江娥是队长,受过教育,说话、办事,都让老人家过得去。媳妇整天价忙工作,谭五婶把家务事统统地都承担在自己身上。她的儿子在县城做工,一个月才回一趟家。她把自己全身所有的爱,都灌注在孙儿小宝身上:真是顶在头上怕摔,含在嘴里怕化,要星星不敢给摘月亮;长到四岁,她没有捅过他一个手指头。

    谭五婶在合作化高潮那年加入农业社。在社里,处处按照干部指的去做,从不挑肥拣瘦;多受点儿累,多吃点苦,她也不计较。今年麦秋,有的人光知道竞赛蛮干,把好些麦穗子都丢在地里和路上。谭五婶见了就利用休息和歇晌的时间去拣,用衣襟一兜一兜地倒进社的粮食囤。为这件事,社里表扬过她,她的劲头更足了。

    老玉米扬花吐线的时候,人民公社成立了。这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自成一个生产队,江娥当了副队长。这时候,要求下地做活的妇女多起来,孩子却成了她们的累赘。队委会派江娥到外村参观一下,回来之后就张罗在村里办一个小型的托儿所。

    这一天,妇女队员们坐在一块儿选保育员。众人眼睛亮,大伙儿都说谭五婶当这个差事最合适。头一宗,五婶工作积极热心,性子好,又能干,喜欢孩子;第二,五婶家房子多,人口少,家里又有个葡萄架,热天气孩子可以在底下玩。开头,谭五婶故意推让了一番,怕带不好,对不起大伙儿。架不住人们一致推选,她也就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开会回来,谭五婶的心里怀着一股说不出来的欢喜。她这几年在儿子、媳妇影响下,也是满嘴的新名词儿;尤其是最近不断地受到社里的表扬,乡亲们都另眼看待她,更是满心是劲儿,巴不得找个机会,显显自己的老本事;说不定老了老了,还要当个老模范。到了那会儿,她在村里,在儿子、媳妇面前就更光彩啦!

    她坐在缀满珍珠玛瑙的葡萄架下,把孙儿小宝放在膝上,亲了又亲,吻了又吻,也不管孩子听懂听不懂,就唠叨一大串:“嗨,小宝呀,你爸爸是干部,你妈妈是干部,这回嘛,奶奶我也有了差事。我是你的保育员,若是不遵守纪律,公事公办,我可要打屁股!”自己说着,忍不住地哈哈大笑,惊动架上的几只小鸟,展翅飞跑了。

    江娥从队里回来,恰巧听见婆婆刚才说的那几句话,知道婆婆很乐意接受这个工作,自然很高兴。从婆婆怀里接过小宝来,说道:“妈呀,往后家里的活儿,多分给我点。您该吃点好的,就吃点,不要光顾小宝;您该歇会儿,就歇会儿,可不要累着身子。”

    谭五婶站起身来,故意挺挺胸、晃晃肩,说道:“你就放宽心,忙队里的工作吧。家里的活儿、托儿所的事儿都包给我。不要因为我干了这么个点小事,耽误你的工作。”

    江娥说:“托儿所是个新工作,又费力气,又费心,搞好了不容易;咱们没经验,往后的困难少不了呵!”

    五婶心里想,儿媳妇是干部,外场话来的就是方便。这孩子,跟自己的婆婆,还用得着这一套吗?她朝儿媳妇瞟了一眼,见她那个认真的样儿,不由得笑起来,说:“干别的不行,若论带孩子,我还敢吹大话,你就放心吧!”

    当天下午,江娥跑到公社保健站订了保健合同;回来,又到木匠组,让木匠给打了几只小凳子。第三天托儿所开张,谭五婶上任了。

    开头那几天,真是称心如意。报名那会儿是九个孩子,不几天增加到十七个,十分的红火。万没想到,没过半个月的光景,不知为什么,有的妇女竟悄悄地把孩子留在家里,不肯送来了。谭五婶火炭一样的心情,如同泼上一瓢冷水。她奇怪、委屈,又不好把心里话对媳妇讲,一时很觉得丢脸。

    队里干部分工,江娥负责托儿所工作。这几天托儿所的孩子渐渐地减少,下地的妇女也跟着少了,她早就看在眼里,自然十分焦急。不过,她是个好用脑筋的人,事情还没有找出根源,她从来不大惊小怪。这个托儿所的变化,使她很纳闷。说妇女们对托儿所工作想不通吧,这根本不合乎事实,开头办所那会儿,大家是多么热心哪!说婆婆对托儿所不经心、不积极吧,这更是冤枉人。老人家为这群孩子起早贪晚,一天不停手脚,半夜里,她还坐在油灯下,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给孩子们缝做布娃娃;架上的葡萄,她自己都舍不得吃一粒,却给孩子们吃了不少;对孩子那个殷勤劲儿,那股耐性儿,更是少见;哪个孩子,她都给打扮得像花枝一般。……这些,大伙儿都清清楚楚呀,可是为什么非但不知情,反而不满意呢?她想来想去,找不到毛病在哪儿。过几天她又发觉,妇女们不光不把孩子送来,对婆婆的态度也有些疏远了;平时,在她面前谈论婆婆的人也很稀少。特别是昨天晌午头,她从队里开完会回来,走到离家不远的地方,忽见两个妇女悄悄地扒着自己家的院门缝儿,往里偷看,发现江娥,扭头就走了。江娥的心里,不由得打了一个转。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