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与王吉素
蓟州区白涧镇王吉素村,北倚三峰耸翠的三郎寨和美丽的碧谷燕,是著名作家浩然成长的地方。浩然,本名梁金广,参加革命后改名梁浩然,后来取浩然为笔名。现在王吉素村一区七排6号的北门,两扇古老的门板半掩着,门楼两侧的墙体还是很久以前、经过风雨冲刷的土坯,显示出房主人走过的沧桑岁月。这个院落就是浩然故居的一部分。
正是晌午的时间,院子里有几声鹅叫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过来的。进门一看,院子里空无一人,北墙下的栅栏里养着两只鹅。东侧是两间低矮的厢房储藏间,南面是一座老房子,堂屋地除了东西两个落满尘土的锅台,还摆放着单人床板、喷雾器、饲料等杂物。东屋的土坯炕已经半边塌落,炕上摆着老式的风匣,田字格的窗户已经缺少了下框,靠北墙一个老式墙柜依然躺在那里。而西屋,秫秸顶脚已经脱落,幸好房子上面后来铺上的瓦还可以为这座房子遮风挡雨。
走到前院,落叶满地,一棵柿子树立在残破的窗户外,干瘪的柿子早退尽了秋天的颜色。这时,一位身穿红毛衣的大哥从北院走了进来,他叫宋连国,今年61岁,曾在蓟县水泥厂包装车间上班;水泥厂关停之后,在城里帮女儿照顾饭店。当知道我此来是参观浩然先生在王吉素旧居时,他主动热情地介绍了老房子的情况。
原来,这所房子前面还有两排同样的房子,三排房南北贯通,现存的这所房子就是他的父亲、著名作家浩然的三表兄宋德顺的老宅子,浩然和姐姐当年就住在最前排,形制和现在的房子一样。当年,年长几岁的宋德顺是浩然的好朋友,对浩然的人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宋德顺敢于仗义执言,务农又踏实肯干,对农家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是一位很快性的汉子,他的一言一行对浩然的人生有着很大的影响。浩然经常在现在这所房里与宋德顺一起睡觉、聊天,倾诉自己的苦恼和向往;宋德顺管浩然的舅舅叫老姑夫,但在分家的问题上,宋德顺坚决地站在浩然的一边,并依靠人民政府使浩然有了属于自己的房产,并教会浩然耪地种庄稼,要浩然当一个好庄稼人。浩然在王吉素的时候,无话不对宋德顺说,他参加革命工作的秘密就是第一时间告诉宋德顺的,尽管宋德顺劝说浩然要当一个好庄稼人,但对于浩然的上进也并没有极力反对,相反,他们在一起劳动生活的更加愉快。![[转载]浩然与王吉素 [转载]浩然与王吉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从1942年秋天浩然随母亲和姐姐迁居到王吉素的舅舅家,到1949年浩然成为蓟县的脱产干部,再到1954年调到河北日报当记者,安家保定,王吉素始终是他成长的摇篮,这个院子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而宋德顺则是他良师益友。这在浩然晚年的自传《活泉》《圆梦》之中,多有提及。特别是在叙述浩然在王吉素生活历程的《活泉》中,许多篇章都非常亲切而又佩服地回忆了作者与宋德顺的交情。在王吉素北边的三郎寨山下,宋德顺一边教浩然耪地,一边传授他的庄稼人的理论:“做庄稼活儿,比念洋书的字眼儿深。念书的只有脑袋上长着两只眼睛,庄稼人得比他们多。就拿耪地来说吧,手上没有眼睛,锄板上也得有眼睛。”他还向浩然说“锄头带着三分雨”“人勤地不懒,黄土最善心”,无不寄托他对浩然做一个好庄稼人的殷殷希望。最终,浩然成为脱产干部,后来成为著名作家;而宋德顺除了种地,还在邦均镇杀猪,1950年已经成为脱产干部的浩然的自行车的前叉子折了,还是正在镇子上工作的宋德顺帮着焊好的。两个人后来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上有些分歧,但是友谊却始终没有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宋德顺在县水泥厂内当炊事员,突发脑溢血去世。听到这个消息,浩然非常悲痛,“才开始以沉重而又热切的心情回忆起他给予我的恩惠和我们之间的珍贵友谊……”。也正是老父亲突然去世,宋德顺的三儿子宋连国接替父亲到水泥厂上班。
1956年浩然由《河北日报》调到北京《俄文友好报》当记者,这期间他把王吉素那一间半房和东院的空宅基地卖掉,在王吉素西边不足一里地的刘吉素另购了一所独门独院的老房子,由岳父一家居住、代管。现在宋德顺留下的老房子是浩然在王吉素留下的唯一念想儿,也是他与好朋友宋德顺友谊的的见证。这所房子之所以保存的比较完好,得益于宋德顺的儿子宋连国,他认为这所房子已经成为文物了,必须保存好,他对这所老房子重新瓦了瓦,让它保持完整的老样子,不至于坍塌于一场大雨之中。这就是他对父亲和已经仙逝十二年的浩然表叔最好的纪念。他的做法得到了镇里和村里支持,积极呼吁将这所老宅子申请为文物保护单位。
王吉素是浩然的根,是他的魂,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饱含深情的,特别是这里的乡亲们。他在《我是农民的子孙》一文中写到:“以后几十年中间,每次填写干部登记表,我都把‘王吉素’三个字恭恭敬地放在‘籍贯’一栏里。实实在在,王吉素小村,是我生命的故乡。”而在自传体小说《活泉》中,更深地表达了他对王吉素的感激之情:“蓟县王吉素村的农民们用他们祖传的与生俱来的爱心、善良勤劳和智慧哺育了我,教会我使用锄镰锨镐,教会我让土地长出粮食来养活自已,使我孤儿不孤,使我虽然条件不十分优越,但是在种种劫难之中,有力气扛住,同时结结实实地活了下来,农民父老们对我是有恩的,而且恩重如山,终生难报。”![[转载]浩然与王吉素 [转载]浩然与王吉素](//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浩然井
如今,在王吉素村北边的三郎寨下有一口石井,石井傍边赫然立着浩然亲笔题写的“浩然井”三个红色的大字。令人想起,2019年为庆祝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展示新中国文学水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等8家出版机构联合推出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浩然的《艳阳天》位列在其中。
2020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