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深入生活和感受生活》(2)

(2020-04-12 09:16:06)
标签:

浩然

创作杂文

王素英

鸭绿江

文化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

深入生活和感受生活

2)

     上述的这样一些想法,我在心里掂量了许久,现在说给听。如果你基本上同意我的看法,我们有了交谈“深入生活和感受生活”问题的前提,按照你信上给我提出的题目,我做些情况介绍,你也就容易理解了。

    正如你信中所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我还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五四年当了八年村、区、县的基层干部,以后又搞了近八年基本上侧重于农村方面的新闻工作。这样长时期接触实际社会生活的实践,使我在农村熟悉了许多人,了解了许多事,吸收了许多农民的语言,这些便成了我在一九五六到一九六六年这十年中间写了一百个短篇和一部长篇的主要原材料。同时,因我比较久地生活在农民当中,相互知底,有了感情,交了朋友。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着我,他们的艰苦作风影响着我,他们对政治形势的态度和反映启发着我,促使我逐渐地改造和提高思想意识,不仅防止了腐化和怠,而且还帮助我在政治风浪的旋涡中,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这场动乱中,基本上没有迷失方向,保全了政治和艺术生。我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吃到了甜果,获得了利益,更加坚信人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条真理,并乐意自觉地遵循和实践。

    站在今天的角度说,我的经历都成了“过去”。过去我深入了农村生活,使我熟悉了那时候的农民,写出一些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作品。那么今天呢?如果我今天不再深入农村生活,我就不能熟悉今天的农民,也就难以写出反映今天农民精神面貌的作品。况且,“今天”的农村生活比之“过去”的农村生活丰富得多,变化性强。“今天”的农民因为经历过各种政治思想运动,参与了各种变革现实的实践,还有交通的发达和电视、广播的应用,使他们接受“外来”的影响多这些新的情况等等,所以,他们比“过去”的农民变化很大,很不易熟悉。还有,我个人在年龄、体质、性情、身份等等方面,“今天”也不同于“过去”。过去我拿起锄头能跟劳动力赛一赛,今天我“赛”不动了,就是想赛,队干部和社员出于爱护,也不会允许。过去到乡下,男女青年常跟我闹着玩儿,今天他们却要把我当长辈和“名人”来“礼而宾之”。这样的情形,想跟农民打成一片交谈思想感情不难吗?知其难,就须多花时间、多下苦功夫,来尽力坚持做好,别的路我决不走!上述这些,就是我至今仍在想方设法跟农村保持密切联系的原因所在。

    我当然可以写过去的农村生活。在大长山岛上我曾向你透露:从明年我五十岁生日之日起,打算动笔写自传体小说。既是“自传”,所反映的内容当然均属“过去”。然而,我写“过去”的生活题材,是给“今天”,乃至“明天”的读者看的,特别要给农民读者看。我如若不了解今天群众的生活和思想状况,不知道他们的需要和兴趣,那么,我怎么从五十年漫长的“过去”的生活素材中,截取和选择有现实意义,有历史价值,又为读者所欢迎所利用的内容来创作呢?

    更重要的是,每个作者都逃不脱历史的局限性,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我是从“过去”生活过来的。我们的“过去”岁月里,在为美好理想奋斗的过程中,既有“左倾思潮”的影响,亦有“右倾思潮”的影响,在那种情况下观察、认识和积累的生活素材,难免有不准确、不正确的东西掺杂其间。今天要动用它们,一定得站在我们随着时代发展而提高了的“今天”的思想水准上和高度上,对它们来一番检验和清理。而检验和清理原有生活积累的重要方法,是到群众中去,跟群众在实践中来个“重新认识”:对“过去”的社会生活凡认识正确的方面,就坚持;不正确的方面,就纠正;不全面的地方,继续熟悉,加以补充;不了解的事物,设法得到对它们的感知。这样做了,才能使作者的头脑清醒、活泼,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尽可能的符合客观实际,写出真实、新鲜的反映了历史生活,又对今天现实起到积极作用的好作品。

    你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基本上没有长时期地脱离开农村生活,之所以“一离开它便头脑空空”,我分析主要是由两个不足造成的。一是你的年还轻,没有担过人生的重担,因而对世事的体会和经验不足。这不能急躁,得靠相当的时间,加上自觉努力来解决。另一个是艺术感受生活的能力还嫩不足。

    你这样刚刚起步的青年作者,有意识地培养和高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十分重要。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差,身在宝山不识宝,不善于开掘宝,即使学会一些描写和表现方法,也等于无米之炊,难以维持。你希望我在这方面介绍一些体会,我乐意,但觉得短信难以谈清楚,只好列几简要的题目,供你在生活和实践中参考吧。

    一、注意丰富自己对农村日常生活、人情往来、风俗习惯等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注意学习农民在这些活动中间,不同年龄、身份、性情的人,表达各种思想感情的语言。这些方面的东西,能成为作者理解人物的向导。理解了人,理解了农村的各种人,就理解了农村的生活。有理解才能有感受。

    二、专门地解剖几个有特点的家庭和几十个有特性的人物。从每个家庭组成的来龙去脉入手,从每个人的幼年时期开始了解,把他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环扣都抓住,仔细地弄清楚,要涉及他的亲戚朋友,以及活着的和死去的前辈人的主要经历,乃至其性情。这样解剖结果,不见得能给作者提供故事情节,但它类似人体的脉络图,能用来当作比较和衡量人和人心的尺子,协助你识别在外的地方和另外的时间里遇到的陌生人和陌生问题。

    三、设法开阔自己的生活视野,有机会就到“大面上”跑跑看看,广泛接触社会;除了农村以外的生活面貌,也应该有所见闻;走亲戚、访朋友都别忘了观察社会人生和积累社会知识。样聚微成多,互相渗透,作者对于社会和人一通百通、触类旁通,感受生活的能力也就水涨船高般地得到加强。

    四、随时关心和留神时事问题,养成读报纸和听新闻广播的习惯,这会促使作者思维新鲜、灵敏;还有可能起到火星引燃的作用:把作者对生活现象的某些模糊的感觉,提到当时社会形势的天平上,推向质变,对一些有所感触的人与事,看得尖锐、准确和深刻。

    五、要多看文学书,尤其重视同时代作者写出来的反映当代生活的作品。一个文学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有别于搞其他行业的人,具有独特性;没有独特的感受生活“细胞”的人,绝对写不出能让读者受到感染和感动的文学作品。这种独特性,通常表现在作者的“艺术眼光”之上。有一定艺术造诣的作者,方可具备一定的“艺术眼光”。作者要多读文学书籍,让自己的精神经常地旅行在艺术境界里,或者说“浸泡在艺术”里,从而不断地加深艺术修养、增多艺术“细胞”。同时代人写的反映当代生活内容的作品,对于正涉猎在生活的原野上、正在丰富自己生活积累的青年作者来说,多阅读,多探讨,不仅会起到艺术训练的实际作用,还可以在认识和感受身边的现实生活方面受到启迪。

    六、应当把读书、写作和深入观察社会生活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进行下去。如果在这样的“结合进行”中,再把上述五点做法适当应用,作者的感受生活的能力定会显著提高。

    这些浅显的主意,都是我个人的体会,不一定都正确,更不一定对你适用,请试上一试吧。

    顺颂

进步

                                  浩然

                       19811127日北京通县

                     本文完

发表在《鸭绿江》1982年第2期。收入《答初学写小说的青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