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曲径通幽文学路》——谈林馨的文学创作
(2020-01-18 10:00:52)
标签:
浩然创作杂文林馨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
《曲径通幽文学路》
——谈林馨的文学创作
林馨是京郊农村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出生在京都东北部,潮白河以东,“二十里长山”以西那片被称为“中国的小乌克兰”的沃土之上。只有在青年读书深造的那几年,他才离开过这块土地,其余的时间都在家乡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如今在杨镇第一中学任高级教师,依然勤恳耕耘在那片沃土上。
正如他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所写的那样,他“青年时期热血沸腾,豪情洋溢,特别爱诵读贺敬之、郭小川的诗,刘白羽、秦牧的散文。读着读着便手痒心动,跃跃欲试,于是便动手写,着迷地写,写自己称为‘诗’称为‘散文’的东西,也杜撰‘小小说’。……在北运河臂弯里那明珠般的小城通州读书,有时熄灯铃响后却‘诗兴’袭来,便在黑暗里仰躺着在一个小本子上摸着写‘诗’,白天再把乱七八糟的‘诗’修改,誊写,后来便自己结集了手抄本,名《夜歌集》。……后来,我到农村当教师,业余更勤奋地读书、写作,如同处在那个年龄的许多青年一样,我在做着美好的梦……半年,我又结集了手抄本诗歌《对着太阳唱歌》。正当我为把梦想变为现实努力加快步伐之际,不一载,几乎是一夜之间,我无法避免地被卷入那场‘轰轰烈烈’‘史无前例’的风暴和漩涡。……新时期前后,我却又没有搭上恢复文学、鼓励创作的那班车。恰逢恢复高考、狠抓教学质量、重视分数、教学改革,从此,更全身心地夜以继日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之中,往往忙得不可开交……”
林馨在这样紧张忙碌中,又过去十年。在此期间,他似乎把写诗之类的事都忘却了,但是为着教学的需要,他常常和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一直没有间断文学操作。
他常常把自己的作文念给学生听,让学生评论,和学生比赛。为应付高考,他所写的大多是议论文。因而,开拓了思维,收获了理性的思考,锤炼了议论语言,于是开始往报刊投寄稿件,先后发表了二百多篇杂文,还荣获几次奖励,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杂文集《灯下漫笔》。
这期间,林馨结合教学实践,也跟学生们一起写散文。他的学生连续数年在全国作文大奖赛中获奖,同时,他也发表了几十篇散文作品。其中,《瓜棚》、《故乡的石碾》在《人民日报》举办的研讨会上获参赛优秀作品全国一等奖。他把全部精力投入“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之中。但“曲径通幽”,这二三十年间,他每天都是从工余的夜晚十点到午夜为止,勤奋创作和读书,积有熔读书、生活、思索、练笔为一炉的“日新录”共八十多本,逾六百万字之巨。这些收获对林馨的人生追求、自我完善,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为他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又有了《太阳花》这本散文集的出版。
林馨的这本散文集热情地讴歌折射太阳光芒的人和事物,讴歌大自然,以抒情的笔调抒写人生的感悟,回忆悠悠往事,很适宜青少年读者阅读,会给读者以多层面的营养。他长期生活在家乡那块土地上,对大自然有着真挚的热爱;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有熟练的驾驭文字功夫。他尤其时时不忘文学的磨练和修养,很注意在生活中深入观察,深切体验,在写作时力求对生活有点新鲜见地,有新的理解,运笔之时努力把理性的思考与较为生动、逼真的描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些特点在《瓜棚》、《太阳花》、《故乡的石碾》、《冬雨》、《爬山虎》、《日子·河流·心》等不少篇什中均有体现。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吸引青少年阅读,为他们利用和喜爱。
林馨的成功,对文学迷恋者也该是有启发的。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圆”自己的文学之梦时,我们都可以学习他的做法:顺其自然,利用条件,踏心静气,力避浮躁,苦其心志,持之以恒,争取“曲径通幽”,达到成功的目的。
发表在《苍生文学》1999年第1期。编入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2月《太阳花》(改题《曲径通幽文学路——谈林馨的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