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四十九)读者(1)
(2019-11-28 09:34:06)
标签:
浩然读者梁秋川朋友们文化 |
分类: 资料 |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四十九)
(1)
父亲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都有鲜明的主题思想,都是赞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弘扬正气,激发广大读者奋发上进的精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给予读者“正能量”。这一点在父亲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和突出。这也是同父亲一贯主张的文学作品具有宣传教育功能相一致的。简单的说,父亲希望广大读者看过自己的作品后,都能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而不至于越看越迷茫,越看越糊涂,甚至走上邪路。
如果说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那么作者的衣食父母则是广大的读者。父亲对他那些众多衣食父母的尊重是发自于内心深处的,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总是把读者放在心中,放在首位。
自从1956年父亲写出自己的第一篇正式小说《喜鹊登枝》后,随着新作品的不断发表,逐渐引起了文艺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1957年第23期的《中国青年》上刊登出短篇小说《夏青苗求师》以后,不仅许多报刊主动上门约稿,而且在小说发表后不到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收到近百封读者来信。这些读者来信来自天南地北、各行各业,他们夸奖这篇小说写得好,向作者表示祝贺。特别是一些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和高考落榜而心情不悦的知识青年,他们在信中纷纷表示“要向夏青苗学习!”这是父亲第一次因小说作品受到读者的如此赞扬。有的农业社主任还告诉父亲:从城里到他们社落户的几个中学生,过去跟队干部的关系一直相处得不太好,并且时常埋怨村里的农民对他们不热情。看了你的小说,他们对农民尊敬了,关系也渐渐搞好了。读者的热烈反响使父亲受到极大的鼓舞。
1964年9月《艳阳天》第一卷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纷纷写来信,希望父亲尽早完成全书的创作。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文艺界的一些“权威”人士专门找父亲谈话。他们对父亲讲,不要急于往下写,一定要吊足读者的胃口。一方是作为衣食父母的广大读者,一方是作为文艺界领导的权威人士,双方的意见针锋相对。父亲不顾一些人的不满和成见,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抓紧进行《艳阳天》的创作。
《艳阳天》第二部于1966年3月出版后,父亲在欣喜之余,看到书的定价与第一部相比明显偏高,便开始担忧许多读者会因此而买不起。当同年4月第二次印刷时,价格从2.15元降到了1.45元,才算放下心来。
作品对于作者来说,就如同是自己的孩子,就如同是自己身上的骨肉。由于《艳阳天》第一卷出版所引起的反响,农村版图书编选委员会决定改编出版“农村版”,改编压缩的任务名正言顺理所当然的落在了原作者的父亲身上。
“农村版”图书是专为农村文化室、俱乐部、基层干部和知识青年选印的图书,从全国出版的适合农村读者广泛需要的图书中选出的读物,仅在农村而不在城市发行。为适应农民读者的实际情况,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加以适当改进,并降低定价。可以说,“农村版”是仅仅针对农民而出版发行的图书。
在“农村版”改编的过程中,因需要大量删节,所以父亲常常感到如同割自己身上的“肉”一般疼。但为了农民读者,父亲只能做出“牺牲”,咬牙“割”下去!原版的《艳阳天》第一卷共47万余字,而“农村版”仅为32万余字,被父亲生生砍去了三分之一,近15万字。
父亲一生中收到过难以计数的读者来信,不要说回信,就仅仅是阅读,在时间和精力上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来信的内容五花八门,有赞誉作品的、有询问问题的、有抱打不平的、有寄来习作求教的、有索要书籍的。甚至有的读者提出过分的要求,比如向父亲索要其他作者的书籍,我想,这种索要的方式既不合适,也是无礼的,但父亲还是按照他的要求寄去了书籍。面对众多的读者来信,父亲从没有懈怠过,总是认真看过后抽出时间尽量予以回复,对所有的要求都尽可能的予以满足。许多读者收到复信和赠书后都有一种喜出望外的感觉,因为他们也给别的作家写过信,但基本上都犹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
WG开始后,所有的人都在忙于政治运动,作家缺乏进行创作的条件,即便写出来也没有地方发表和出版;以前出版的书籍,几乎不是因为内容,便是因为作者的问题在书店下了架。对读者无书可看的状况,父亲的内心十分焦虑。1968年,父亲在运动中的空闲时间开始进行他第二部长篇小说《金光大道》的创作。在第一部即将完成之际,父亲为了使书薄一点,便于一般读者的购买和阅读,决定改变原来的写作计划,将第一部一分为二,分成两部来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