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四十六)刘国震(3)
(2019-10-29 08:36:00)
标签:
浩然刘国震梁秋川朋友们文化 |
分类: 资料 |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四十六)
刘国震
就在这次与父亲相见的半年后,刘国震转业,被安排到邢台市工作。他人还没报到,采写的有关父亲和其他作家诗人的访谈就已经陆续刊登在邢台的报刊上。
2002年5月初的一个细雨濛濛的日子,刘国震再次来到三河看望父亲,这是他们第二次相见。这次刘国震带来了一大包他收藏的父亲作品,如老版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西沙儿女》,新版的《乐土》、《活泉》,以及华龄出版社1995年版的《苍生》、《迷阵·乡俗三部曲》、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的《浩然选集》等,请父亲在上面签字留念。刘国震还对父亲说小时候看过根据父亲小说改编的连环画《金光大道》、《赶猪记》、《铺满阳光的路》、《一担水》等,尤其是对《赶猪记》中的小哥俩,印象极为深刻。父亲听罢, 仰头哈哈一笑,随后就从写字台的抽屉里拿出《浩然儿童小说选》、《大肚子蝈蝈》和《山水情》等自己的著作,签名钤印后赠给刘国震。这种情况在父亲来说是很少见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次破例。在两个人的交谈中,父亲得知刘国震转业到邢台市工作,很是高兴。1955年5、6月份,作为《河北日报》记者的父亲曾两次访问邢台,发表了数篇通讯报道,还根据采访到的素材,写出了他早期的短篇小说《春蚕结茧》;1993年3月,父亲在河北省有关领导的陪同下,第三次访问邢台,被邢台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父亲到邢台的次数虽然不是很多,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尽管这天父亲是刚刚从廊坊赶回三河的,但依然不顾旅途的疲劳,请刘国震到自己亲笔题写店名的“艳阳天酒楼”一同用了晚餐。两个人的这次相见、交谈,仍是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的。在谈话中,刘国震言及《人民文学》2001年第1期刊登了老作家马烽的文章《大寨奇遇记》,真实、客观地记述了1975年秋江青在大寨召集20多名作家、艺术家开会并布置创作任务的来龙去脉,文中首次披露了当年浩然对一些老作家的体贴与保护。得知父亲并未见到这期杂志,刘国震回邢台后即复印了这篇篇幅很长的文章,给父亲寄去。随后,他又撰写了关于父亲的第二篇访谈录《正气浩然颂苍生》,以整版篇幅首发于2002年7月6日《牛城晚报》。《苍生文学》季刊2002年第4期以《浩然在大寨》为题,转载了《大寨奇遇记》一文的第4部分。
刘国震这次来访的半年后,父亲因脑血管疾病的再次复发被救护车送进了北京的医院,而且再也没有从医院走出来。父亲在医院病卧5年后,于2008年2月20日病逝。而7年前的这一天,正巧是与刘国震第一次相见的日子。在父亲逝世的当日,刘国震采写的那篇《正气浩然颂苍生》被新华网在首页推出,中国网、搜狐网等多家网络媒体旋即全文转发,《羊城晚报》副刊部编辑、女作家黄咏梅当日即通过电子邮件与刘国震联系此文的转载事宜。
刘国震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内心十分悲痛,当晚即写出了缅怀父亲的文章《百万苍生哭浩然》,发表在《河北法制报》。他专程从邢台赶到北京,参加2月28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的告别仪式。在告别仪式上,刘国震第三次与父亲相见,但这次他们却无法交谈了。虽近在咫尺,却如同远隔千里……这是刘国震迄今为止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参加一个作家的遗体告别仪式。参加告别仪式的次日凌晨,刘国震即饱蘸深情,完成了他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散文《哀思绵绵送浩然》,被多家报刊和网站刊载。
父亲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新朋老友以及忠实的读者们。但是,“浩然”这个名字却时时萦绕在刘国震的心头,他的“浩然情结”不仅没有淡化,反而越来越浓烈。多年来,刘国震通过各种渠道,收藏各个时期各类版本的父亲著作多达几十种,父亲的挚友、老作家杨啸在得知他收藏到的那些著作后,曾对他说:“你可能是中国目前个人收藏浩然著作最多的人。”尽管如此,在父亲去世后的那些岁月里,刘国震依然想方设法购买自己所没有收藏到的父亲的著作。刘国震一边收集父亲的著作,一边潜心研读,一边继续撰文为父亲仗义执言。摆事实,讲道理,是刘国震所写这类文章的一个鲜明特点,他用无可辩驳的史实和逻辑缜密的论证,有理有据地驳斥着某些人对父亲的攻讦和谩骂,还原历史真相,澄清某些似是而非的讹传,无情地戳穿那些别有用心的谎言。刘国震的这些文章,受到社会各界许多人士的广泛认同和赞许,他也因此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