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罗大全散文集序》
(2019-09-24 09:42:12)
标签:
浩然创作杂文罗大全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
《罗大全散文集序》
我和罗大全是一九九六年七月里,经人介绍在三河泥土巢相识的,这之前已经在报刊上读过他写的一些散文作品。那时的罗大全虽然已经走出了瓦屋山,借调到《中国林业报》社作文学副刊编辑,但还是和我想象中的农家孩子一样:朴实、厚道、腼腆、寡言少语。尽管这几年我的身体不太好,但是对待如他这样上进青年,尤其农民出身的青年文学作者,还是很关心的。那一天就文学、生活、工作等等一些有感想的问题,跟他谈了许多。
罗大全出生在四川省瓦屋山下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贫,初中毕业以后,就被迫辍学务农。小小的山村物质匮乏,交通闭塞,但无法困囿他对文学的酷爱。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罗大全拿起笔来,抒发着一个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追求和对故乡泥土的挚爱。一九八三年在文化馆主办的小报《群众文化》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小诗《梦》,从此他就一直热情地坚持不懈。白天参加田间的生产劳动,晚上在没有电灯的情况下,仍在煤油灯的照亮下进行写作练习。十冬腊月进城去,宁愿打着光脚板,也要把钱省下来买书。他勤奋好学,刻苦写作的情形,全村人都知道,甚至传为美谈。他的名声传到县城里,文化馆就聘用他参加“三套集成”搜集整理工作。罗大全并不把每月四十五元的工资看得有多轻有多重的分量,他最为珍惜的是这个学习和练笔的好机会。那丰富的民间文化知识开拓了他的视野,艰苦的搜集工作使他得到了锻炼。“三套集成”工作结束以后,罗大全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开始在省市公开的正式报刊上发作品。一九九二年被周围的文学爱好者们推选为当地文学社团负责人以后,又自筹资金,办起了一张文学小报。报纸上的文章立即被国家、省、市的报刊转载。这些推动文学创作繁荣的事情,在当地引起极大反响。一九九三年春,洪雅林场党委发现了这位有志气、有才气又勤奋刻苦的文学青年,及时把他聘到县林场工作,很快就招工、转干,并提拔到中层领导岗位,县政协也推选他当了政协委员。
罗大全到洪雅林场工作以后,这里的山,这里的水,以及林业工作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给了他更多的创作灵感。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出的散文、小说不断地在《人民日报》、《四川文学》、《中国林业报》、《北京晚报》、《中国文化报》和《农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引起读者的关注,多次获得乐山市政府和眉山地区行政公署的嘉奖。由于创作上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他已被四川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亦当选为眉山地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眉山地区文联委员。这期间,罗大全还自学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全部函授课程,获得了大专证书。
罗大全的散文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沉的自我反思见长,无论是抒发乡土情绪的纪实小品,还是回忆童年往事的叙述,字里行间都跳跃着年轻作者的情感火花,读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久久回味。如《游子吟》、《林区人物二题》、《第一次远行》、《放牛的日子》等等。在读着这些朴实而真挚的文章同时,我们被作者的情感深深打动了。
另外一些文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瓦屋山旖旎的风光和改革开放给边远山区带来的可喜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令人忧患的生态自然问题。如《瓦屋雪景》、《森林的启示》、《一个被传说证实的村庄》等等。说明作者随着生活的积累和思维的开展,思考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厚度,创作正日趋走向成熟。
罗大全是一位对生活有着执著追求的年轻人。虽然他的散文充满灵气,可是有些篇章在语言技巧和文字功力上,都显得底气不足。当然他还年轻,刚刚临近而立之年,文学创作也刚刚开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从农村庄稼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小伙子,只要他坚定自己所追求的目标,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奋斗,一定能实现他的远大抱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