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四十一)杨屏(4)
(2019-09-07 10:11:48)
标签:
浩然杨屏梁秋川朋友们文化 |
分类: 资料 |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四十一)
1987年4月1日晚,到京出差的杨屏来到家里看望父亲。第二天傍晚,杨屏携两位在鲁迅文学院学习的好朋友一起来家里做客、聊天。3日晚,杨屏到家来向父亲告别,他将于次日返回洛阳。在这几次的会面中,杨屏再次提出希望父亲能到河南去散散心的要求。
4月底的时候,已经25岁的小儿子将要结婚。那个时候时兴旅行结婚,但对从未独自出过远门的小儿子子和他的新婚妻子外出旅行,父亲实在是放心不下,想带着他们一起外出一趟,这样自己心里会踏实很多,于是,他想起了杨屏几次真诚的邀请。由于父亲对杨屏到底有多大的“承受力”没有把握,便给他写去一信,讲明自己的需求,希望他速回一信,“‘实事求是’的把你能做到的‘地步’告诉我,我好下决心,且下得正确无误。”
杨屏很快写来了回信。父亲携带新婚的儿子和儿媳如期来到洛阳,在杨屏的热情陪伴下,游览了龙门石窟、关帝庙、白马寺,参观了古墓博物馆等景点,度过了愉快的几天。新婚的儿子和儿媳对那几天的旅行是十分满意的,父亲自然也是十分满意的,他对杨屏所提供的帮助和便利心存感激。
从河南回到北京的父亲,处理完各种杂事,参加了几个必须参加的活动,就已经到了6月底。这时,他接到了杨屏的来信和稿件。在回信中,父亲询问杨屏近期是否有来北京的计划,如果来,务必打个电话,将接他到自己挂职的河北省三河县段甲岭镇住上几天,并到自己的家乡去看看。可惜,那段时间杨屏没有来北京的安排,此事只得作罢。
在随后的两封信里,父亲向杨屏讲了自己对他那几篇稿件的看法:
你的五篇作品我都读过。看来,你果真加油了:短短的时间写出这么多,又都有一定的水平。为你高兴。
《二蛋》和《看着我的遗像》里的两个主人公很有个性特点,取材不一般。就是显着粗糙,叙述多,描写少,对性格脉络把握得还不够准,尤其是二蛋更欠火候。希望有机会当面谈,你再加加工,把它们改好。
父亲大概是感到自己对杨屏的文章“挑毛病”太多,而“赞赏”话太少,担心自己的看法会打击杨屏的积极性,自然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对你的几篇作品谈的意见,只供你参考;都是一些‘读后感’,不要认真对待。等你学业完成,集中精力写作了,定会有大的长进,写出我们都满意的作品。”
大约在1987年9月底的时候,杨屏再一次调动了工作。对于杨屏如此频繁地调换工作,父亲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在给杨屏的信中他这样写道:“你又调动。这自然有必要的原由,我总觉得对你扎下根子、埋头创作有所不利。希望这回你慎重些,多征求你周围了解你、又关心你的同志意见。争取做到这次动了,就安定下来,且有益于创作。”
1988年11月3日,父亲应杨屏之邀,再次来到洛阳参观访问,直到8日早才踏上返程。
1989年春节前后,父亲本打算第三次到洛阳,因《苍生》电视剧已经开始筹措拍摄,而无法成行。在拍摄《苍生》的两年当中,倒是杨屏多次来到三河段甲岭,父亲带着他到自己的故乡蓟县和原籍宝坻参观游览了一番,并一起访问了河北省唐海县。
1989年7月中旬,应山西晋城市之邀,父亲与一些天津的朋友到大阳镇参观采访,他特意叫上了杨屏。在大阳镇的那几天,父亲除了参观和自己采访外,还帮助杨屏做了一些采访。不久后,两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被收入到同一本集子中。
为了能让杨屏踏踏实实坐下来写作品,1990年底时,父亲把他安排住在了通县体育馆,在那里,杨屏完成了他的几篇小说创作。
一次,杨屏到三河看望父亲。那几天,与父亲同住在三河的母亲旧病复发,天天都需要父亲亲自给病中的母亲熬中药。父亲把杨屏送到宾馆,回到家中熬药,伺候好母亲后,立即返回宾馆,一个字一个字地指导杨屏的习作。用杨屏自己的话说,就是对自己的子女,父亲也未必会有这么精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