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泥土巢
泥土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907
  • 关注人气:5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贵在于“新”》

(2019-06-21 10:04:17)
标签:

浩然

文化

创作杂文

贵在于新

新人新作

杂谈

分类: 著作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

贵在于“新”

     我常以期待而又欣喜的心情,阅读报刊上“新人新作”栏里的作品;几十年一直未改收藏新人第一本书的癖好。新人新作的繁多,是我们国家文学事业发展和希望的一个重要标志,怎能不让人特别关注呢?

    既然标以“新人新作”,那么顾名思义,我以为,应是那些未成名的文学作者,把他有新意的作品公开跟广大读者见面,表示他步入文坛的一种形式。其作品的“新意”,首先要具备内容新,在题材和所表达的思想方面,都较明地有作者自己的发掘;同时具备形式新,诸如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体现出作者自己的探索。假如把虽属新作者所写,但没有新意的,甚至于模仿的作品拿来发表,也未尝不可,但应坐在“习作园地”之类的席位上去。

    用我的这样一把尺子量量吴同志的小说《儿子》①,我认为它是够长度的。

    《儿子》的题材有新意。它是以前曾经风行一时的“伤痕文学”的翻新。我对所谓伤痕文学一直持肯定的态度。我们有过“伤痕”的生活现实,就没理由笼统地否定反映它的文艺作品。我不以为然是那些为伤痕而伤痕、片面地夸大伤痕而不计其余,以至于坠入虚假、欺骗模式中的玩意儿。《儿子》带有很浓的伤痕味道,主人公及其父母不必说,就连那个对蒙受精神创伤者同情、关心、仗义相助的“穿黄军大衣”的经理和那群来看望病中父亲的工友们,也属于“伤痕”的产物或带着“伤痕”的色彩。但是,作者表现“伤痕”的着眼点,恰恰在于跟“伤痕”告别,不同于沉缅其中者,更有别于牢骚发泄之类。作者是以发展眼光和积极态度,写一个“十年动乱”中受过创伤的青年,在新时期、在党和人民已经对以往过失有了觉醒并全力医治的过程里,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康复自强起来的事迹。尽管有关这青年的康复过程写得还嫌肤浅,还不那么清晰、深刻和动人,但作者迈出这一步,翻出要启迪、促进人们向前迈进的“新意”来,仍是难能可贵的。

    《儿子》的表现手法也有新意。如果本着中国民族传统的欣赏习惯,追索故事情节的话,那么这小说极为简单,不过是叙述一个儿子为被汽车撞伤的母亲寻药、找药的事,且不曲折艰险。但是,作者表现这个简单故事的时候,既应用了我们“五四”以来小说的经验技巧,比如开头的“倒叙”法,也吸收了近些年发展了的外国文学中有益的经验技巧,使得作具备了牵动人的魅力。这小说从头到尾写景状物,乃至于叙述情节,均为通篇的“心理刻划”的基调服务的。作者却一改老手法的那种长长的“想”,或反复的“说”,而以情、景,尤其以动作等形象化的描绘代劳。在这点上,“戒烟”那个情节最突出,最见功力。看得出,这是作者从电影中借来的一把使着顺手的工具。上山采药写得抒情,有意境,宛如我们的古画,尤其民间故事。可惜,显着缥缈超然了一点儿。此种感觉并不限于这一处。这作品新而欠深,不震撼人心弦,我看就失在这一环上。

    我们从小说里看到一个母亲的儿子。我们最希望看到一个祖国的儿子,希望看到这个儿子新和大的作为,以便能彻底平复伤痕,开创出更美好的未来。

    建议我不相识的吴滨同志不单从表现手法上找不足的原由,而有勇气地着重思考一下:是否对此类康复、成长过程中的人,只看到新的萌芽动态,而对其思想感情的脉络还没有真正熟悉和把握呢?抑或更甚些,写这篇小说的灵感的起因,主要来自作者的“理想”呢?

 

                            1983年2月1日通县

 

①小说《儿子》发表在1983年4期《北京文学》。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