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关于读书》(2)
(2019-06-16 09:46:46)
标签:
浩然创作杂文读书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
《关于读书》
(2)
五
初学写作的青年人,要注意书的选择,要多读好书、好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境界。
有的人像搞新闻报道的人那样,专靠“行市”读作品,别人“吹”好他就看。搞报道的人抓住报纸看头条新闻,目的单一,为的是观风向、找重点,以便紧跟“报道中心”,使自己写的稿件对准编辑部的要求,应其所需,投其所好,增加稿件的成活率。
文学作品是艺术品。学习写作的人要看艺术品,要写艺术品。吸收艺术营养,才能孕育出艺术的胎儿。
有的人一天到晚地翻杂志,一些水平很差的杂志也要从头看到尾。那上面的作品本来就是一些低水平的作者制作出来的劣等品,甚至是属于相互抄来抄去的玩艺儿。你把它们看得再多,能吸取多少新鲜营养?
粗制滥造的作品,如同以玉米面为原料的熟食小贩们,这个做的是饽饽,那个蒸的是窝头,另一个是贴饼子,其量变、形变而质未更改,吃多了、吃惯了这样的劣等食品,只能降低自己的艺术口味。
一定要多吃精制而且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品尝各种佳肴名馔——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境界;求索其上,才能有高的奋进目标,迈一步,就提高一步。
没有在艺术的园林里开过眼界的人哪知有奇花异卉、参天古木?哪会有奇的、高的追求目标?
还有一点,读书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趋炎附势凑热闹,不要让吹喇叭的人把你吹个团团转。作品到底好与差、高与低、成功或失败,要自己亲眼看一看,亲自想一想,最后得出个自己的“结论”。
文学作品一经问世,其价值的涨落由天不由人;这天,是广大读者、社会实际效果加上时间;这人,包括权威,也包括作者自己。
六
学习写作的人读书要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特别是“半路出家”,没受过大学的中文和艺术专门训练过的人,尤其要改变抓着什么读什么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闲书必不可少地要翻翻,但不能让它们打乱自己的安排。
最便利的办法是按照文学发展史来读作品,一面读文学史,一面读它上面提到的作品。学写小说的人,起码应该从唐代传奇、宋代话本读起,接续浏览明清小说,再下来“五四”新文学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依次到1942年后解放区的小说、建国以来的小说,重点放在对当代小说的认真揣摩之上。
有的作品细读,有兴致的重读。有的作品则翻上一翻,知其然则够了。
时间多花在你最感兴趣的作品的研读之上。
外国小说也要照上述办法读。尽量多读。但我认为在你对中国的小说有知之后再多读外国小说,才是正道,才有理解外国小说的资本,做到“洋为中用”,帮助自己写出中国读者喜闻乐见的小说。
不要从“哗众取宠”之私心出发,皮毛地学外国文学,更不能生剥活吞、照样儿搬来。这是没出息的表现,也不会有广阔前程。
只有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小说,才有可能真正为外国读者所接受。同样的,只有被今天的读者所喜爱的作品,才有可能被未来的读者所珍视。
读书,要跟练笔联系起来进行。写作告一段落就读些书;读了一阵子书就写一段时间。甚至每天都可以倒换或读或写。这样易于吸收艺术营养,学到写作经验,提高写作水平。
读书和练笔的时候,也不能过久地脱离社会生活——边读、边写、边生活,不仅有助于作者思路开阔、顺利结构作品,更重要的还能协助作者艺术地认识生活、发掘素材。
一个作家,只要他写作,就离不开两本书:社会生活和用铅字印成的书本。这两个情侣将终生地陪伴他,直到他心中的那盏艺术之灯最后熄灭。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