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三十七)孙谦(5)

(2019-06-07 10:07:35)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三十七)

   

5)



父亲与孙谦都热衷帮助、扶植青年作者,并因此受到赞誉和爱戴;他们从不对业余作者说一些似是而非、言不由衷的套话。父亲与孙谦生前曾无私的、不图回报的帮扶过多少个无名的业余作者,恐怕谁也说不清,也无法统计。许多农村的文学青年,慕名拿着自己的习作前去拜访孙谦。孙谦总是热情,真诚地接待他们,阅读完作品后,诚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反复叮嘱那些年轻的写作者:写作要有主见;要有深厚的生活基础;要广泛交朋友。在孙谦逝世后近二十年的今天,许多当年的业余写作者想起他来,都感到心中有一种温暖的感觉。父亲浩然也曾扶植过无数的农村业余作者。为了那些农村文艺园圃中的幼苗,父亲晚年在其生活的河北省三河县倡导成立了文联,创办了文学季刊《苍生文学》,不仅鼓舞起那些农村业余作者的写作热情,而且写出作品后,也有了一块展示它们的园地。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农村业余作者,生前曾写过许多小说,父亲帮助他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这位作者年纪轻轻便不幸的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让父亲感到十分悲伤。为了让他的作品能够保存下来,父亲决定将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结集出版。父亲不仅亲自为其挑选作品,还到处筹划出版的资金,联系出版社。曾有人赞誉说:生者为死者出书并不稀奇,但是一个著名作家为一个无名的农村业余作者出书,却是极为罕见的。父亲去世后,业余作者在告别仪式的签到留言薄上写下了“浩然老师不要走!”浩然老师,你对文学爱好者恩重如山!”这样两句话。这两个留言,代表着众多业余作者,特别是农村业余作者的心声,说出了他们内心中最为深切的感受。

父亲与孙谦都为安度晚年而在故乡村中修建了房屋,却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1971年孙谦结束了“学*习班”的生活,准备下*放到大寨公社武家坪。他的三弟听到消息后,从家乡来到太原看望他。孙谦向他的三弟吐露了心思,想回到家乡养老。三弟回到家,在老宅子不远的地方买了一个旧院落,并在1972年秋季的时候,给孙谦盖起了一座新房。新房盖好后,孙谦却因为种种原因一天也没有去住过。1984年4月底,父亲浩然在几个好友的“撺掇”下,决定在家乡蓟县刘吉素村的老宅子里盖上两间新房,以便自己和老伴到那里居住养老,写作自己的回忆录。但是几天后,父亲便觉得自己可能又做了一件荒唐之事!然而骑虎难下,不该做也得做到底。事实证明,父亲的预感是正确的。从房子千辛万苦盖好后,父亲和母亲一天也没有在里面居住过。

父亲与孙谦都享年76岁。199635日,孙谦因病逝世于山西太原,这一天是阴历的正月十六。12年后的正月十四,也就是20082月20日,父亲病逝北京。两个人逝世时都是76岁,都是在正月,仅仅相差两天。

父亲与孙谦的骨灰都未回归故里。孙谦与大*寨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19638月,大*寨遭受到特大洪灾,孙谦深为那里的农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所感动,带病到大寨深入采访40余天,与那里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大*寨英雄谱》。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受到党*中*央的重视,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最终使得大*寨驰名中外。在一次次与大*寨人的交往中,孙谦与大*寨结下了不解之缘。孙谦去世前,叮嘱自己的亲人,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大*寨的虎头山上。199635日孙谦病逝,一个月后的44日,大*寨人像是迎接自己的亲人一样,把他的骨灰从太原接回到大*寨,他的后人按照他的遗愿将部分骨灰撒在了与他有着特殊感情的虎头山上。在后来的岁月里,大*寨人为孙谦在虎头山上竖起了一块纪念*碑,碑的正面是孙谦的简历,碑的背面则是大*寨人为孙谦写的一首诗:“铁肩担起民间义,妙手绘出农家情,生前笔下英雄谱,身后大*忠魂。”父亲浩然在生前就曾在三河为自己找寻过墓地。2008220日,父亲在北京病逝,他的骨灰没有安葬在原籍天津宝坻,也没有安葬在他的成长地天津蓟县,而是安葬在他最初树立起革命信仰而去世前又在那里居住了近20年的河北省三河市

尽管父亲与孙谦见面不多,但他们是好友,他们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理所应当成为好友。

 

本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