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三十五)马烽(1)

标签:
浩然马烽梁秋川朋友们文化 |
分类: 资料 |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三十五)
(1)
马烽是写农村生活的一员老将。
他原名马书铭,一九二二年生于山西省孝义县居义村的农民家庭。这位高小没有毕业就为抗日救国扛起枪杆子的农民后代,在炮火声中勤奋自学,二十岁那年终于发表了处女作《第一次侦察》。从此开始,他在文学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下来:二十三岁,也就是一九四五年,跟西戎搭伙,创作了著名长篇章回小说《吕梁英雄传》;一九四七年创作了歌颂农民翻身解放的《村仇》、《金宝娘》等优秀短篇小说;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他写的《一架弹花机》、《结婚》、《饲养员赵大叔》等短篇佳作,为社会主义时期农村“新人新事”的写作热潮起了示范的作用;六十年代,马烽不仅创作了标志他艺术水平达到新高度的小说《三年早知道》和《我的第一个上级》等,还创作了几乎家喻户晓的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七十年代,他跟所有的中国作家一样,在动乱和折腾中失去了岁月、增添了白发。没料到,这员老将在粉碎“四人帮”后的新时期,又焕发了青春,驰骋在文学的大道上,闯出新的里程:写了小说《有准备的发言》、《无准备的行动》,与孙谦合作了电影《泪痕》等等回顾历史教训的新作之后,又紧紧地跟上历史的步伐,连续发表了表现农村现实生活的小说《结婚现场会》、《典型事例》、《彭成贵老汉》。在这些新作里,他歌颂了有目共睹的农村大好形势,同时又提出未必为人们注意到的、却将影响大好形势发展的新问题,因而受到普遍好评。
他近几年出版的新书有长篇小说《刘胡兰》,短篇小说集《马烽短篇新作》和《我的第一个上级》。
这篇小传,可以说简单而又全面地介绍了马烽前半生的写作生涯。
父亲知道马烽这个作家的时间很早,是从阅读他的作品开始的,具体到最先读到他的作品是哪篇,是何时阅读的,却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记载。而马烽知道父亲也是很早的,据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浩然是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来的青年作家。我最早是读过他的短篇小说《喜鹊登枝》,之后又读过他的长篇小说《艳阳天》。”两个人虽然很早就读过对方的作品,但真正第一次见面却较晚。
1974年2月24日下午,父亲来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招待所,看望在此编写电影剧本的杨啸、张长弓和敖德斯尔等好友。马烽和孙谦那时也正好在那儿为“北影”厂写剧本,于是,父亲得以与两位久慕的老作家相见。
1975年9月,父亲正躲在京郊延庆县深山里的大庄科写作《金光大道》,16日的下午,忽然接到市委书记吴德秘书刘海峰的电话,让他马上赶回北京。等急忙回到了北京,父亲才得知是中央办公厅让他到大寨去。去干什么,没有人说,父亲更不会知道,他想:也许因为自己是写农村生活的作者,组织上给自己一个学习和开阔眼界的机会。
第二天傍晚,父亲乘火车来到大寨,见到许多文艺工作者后,才知道是江青把他们召集来的。吃过晚饭,父亲便随大家一起到昔阳县礼堂去观看晋剧《杜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