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之
《给习作者介绍经验》
——在哈尔滨文学讲习所的讲话
(2)
那个时候学习写作,可不像现在的条件这么好。那时候的区干部一年到头生活在农村,常常是一、两个人包一个村,你如若扎在屋子里光埋头写东西,同志们有意见,会为此闹不团结,也影响工作。必须得抓工作联系群众。后来我采取了一个办法,把写作暂时放下,经常到群众中去,跟同志们一起积极抓工作,借机会熟悉农民,熟悉生产和生活。做为一个作家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社会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文化水平再高,写作技巧的书读得再多,也是个无米可炊的巧媳妇。这是一个作家最根本性的问题,决定性的问题。客观环境形势决定了我没有练笔写作的条件,那么,就得利用这个时间积累生活素材;我积极地参加群众运动,既对工作有好处,同志们满意,领导也满意,我又打下了生活基础,为什么我不这样做呢?反之,我闷头看书,闷头写,同志们有意见,工作也不顺利,我心里也难痛快。不可能好好地看书,也不可能写出东西,对身边正发展着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也会一无所知,到头来会两手空空,那我可就吃了亏。等到我把心扑到工作上,跟同志们团结了,跟群众打成一片了,收集了材料,积累了生活,同志们满意,工作有进展,领导也高兴。
当时连妇联会往上写汇报都得找我,因为她们没有典型例子,她们光有数字。二十年以后,我写《金光大道》及其它作品的时候,马上就想起我在这段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与事,印象是那么鲜明深刻,调动起来是那么顺手;写进作品里,我自己都觉得真实,有感情。许多当年感动过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想掉眼泪,心里总是热乎乎的。农民翻身了,分了土地,没有种子就种不了地。我给他们找种子,动员别人跟他们搭伙。我去看望一个遭了难的农民,只见孩子们刚开春就光着屁股,手脚裂着大口子;老婆在床口直哼哼;他蹲在灶膛旁边,挺大的汉子,冲着我掉泪。在这样的时候,我能不动感情吗?所以,当我写《金光大道》里的刘祥,这情景马上就浮现在眼前,艺术再现的时候,很顺利,效果也好。到这个时候,我越发感到二十多年前不利的环境,对我是大为有利的了。
同志们也会在学习道路上遇到不利环境的。别发牢骚,也不可消极地等待条件好了再搞文学事业。你等条件,时间可不等,十年二十年一转眼就过去!“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这是我小学语文课里的一句话。利用好光阴,不能把时间浪费掉,要珍惜;巧为利用,是珍惜光阴的重要的环节。
文学入门,应当由小到大,由低到高,这是许多人成功的经验。我开始写作也和一些年轻的同志一样,一开始就写大长篇,用了一年多业余时间,写出二十多万字。当时在青年出版社工作的作家萧也牧同志看了这部稿子。他约我去谈心。他鼓励我,看了这篇稿子以后,觉得我有才华,有生活,可是缺乏驾驭长东西的经验,写长篇是有困难的。他说:这样会适得其反,我建议你练短篇,练基本功,从小到大。我那时候虔诚的很,是我第一次见到老作家,特别的信任和听话,回到家里就把稿子封起来,从头写短篇,一口气新写和整理出来十篇,也就是我第一部小说集。从小到大,由低到高,写了将近一百多个短篇,觉得条件成熟了,才又一次写长篇。这次果然写成了。
我看到一位画家刻苦地练习基本功,汽车里画,大马车上也画,在道上拿起本子也画。实在让人钦佩!可我们作家就不是这样地锻炼自己的硬功夫,只要一写字,就要变成铅字,不能变成铅字的话,就认为出了废品,为此就要苦恼万端,悲观得几乎活不下去。我的作品数量是不少的,粗糠秕谷一大堆,发表了五百万字。但你不知道这五百万字的后边有多少废品!如果没有相当它的二、三倍的废品,就不能有呈献在众人面前的成品。我们要练基本功,就像学木匠一样,不要一开始就盖楼,得先学用斧子,会拉大锯,会使锛子,会使凿子;这些基本功都熟练了,然后你再盖楼房。连这些家具都不会使,你就要盖楼房,非得盖塌不可。我们有些作家以长篇出了名,如果他没有短篇的基本功,他这长篇十有八九属于情节热闹有趣,却经不住用放大镜的放大细看,一看就露出粗糙甚至编造的痕迹。
初学写作的同志,不要以变成铅字为写作的目的;编辑同志,包括文学讲习所的同志也不要以发表作品的数量来评判他们。他们的进步程度应当主要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他习作中的素材是直接从生活吸取中来的,还是间接从生活中来的,也就是说,是他看了小说、电影受到的启发,而间接吸取来的呢?这两种来源的比例,是否在不断变化?自己从中提炼东西的比例越来越高,说明他越来越进步,尽管他的作品没成功,但他增长了真正的本领,他终会成功的。
衡量一个初学写作者进步程度的另一个标尺是他的艺术表现能力是否在不断提高。有了生活感受,必须借助艺术手段把它们表现出来,成为作品。他们进步与否,也不能单看发表没发表作品,偶然现象,碰运气,走后门,搞关系来发表作品的大有人在。但那是维持不长的,尤其不是正当的路子。基本功打结实了,不用走后门、拉关系,好的作品任何人也埋没不了。今年给你埋没了明年出土,十年埋没了二十年出土,二十年埋没了五十年出土,像《红楼梦》,谁埋没得了吗?如果作者本来就对付事儿,应付差事,没有真才实学,拿不出真正的东西,怎么能够写出对人民大众有用的好作品呢?我们千万不要当这样的作家。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