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泥土巢
泥土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907
  • 关注人气:5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搞创作就像搞建筑》

(2019-04-05 09:35:51)
标签:

浩然

创作杂文

文学

建筑

文化

分类: 资料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搞创作就搞建筑

——跟文学青年聊天之二

 

      一位作家说:文学也建筑,需要打实基础,备足原料。这是句聪明人说的聪明话,很值得爱好文学的青年们深思领会,照着去做。

    每个立志搞创作的人,无一例外地都希望自己能建起一座又一座文学大厦,但是对打基础和备原料这个根本性的、起成败作用的大计,则未必普遍重视,起码重视得很不够。

    这几年,我从大量来信和来访中欣喜地看到:爱好文学创作的青年越来越多了。如果说,以前立这样志向的人多是城里人和在学校读书的学生的话,那么,如今增加着的成分主要是农村里的小青年。中国是个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农业发展变化最大,所以中国的“农村文学”,或者说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文学不繁荣,中国的文学事业就不可能繁荣,嚷嚷得再热闹,也不是真正的繁荣。要想使“农村文学”繁荣起来,如同高楼大厦建筑起来一样,得靠人来动手做。靠谁来做?著名作家、城市里和其他行业的写作高手,都是我们欢迎和需要的力量;然而,最有希望、最应该成为中坚力量的,是从广阔农村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代文学新人。事在人为,农村有了搞文学创作的人,“农村文学”的高楼大厦才能建成。

    农村里提笔搞创作的小青年多起来,其中有的人成长得很快,取得成绩;有的人则步履艰难。实践过程中遇见了困难,我觉得这不奇怪。因为不少遭受失败的文学青年,都是出身农家,在文学这条道儿上都属“半路出家”,没有受过文学的专门训练,没有过充分的艺术熏陶,甚至没有自觉地(由于不懂、没人指导)从文学艺术基本知识的A、B、C学起。他们只是读过几本小说,看过几场电影,被文化馆的同志召到大礼堂里,听过名作家的几场“信口开河”式的报告,于是便萌发起搞创作的念头,便凭着一股热情,匆匆忙忙地写了起来。我还从接触到的几个小伙子身上发现个严重的问题:他们连一般的文学表达能力都不具备,只管关在屋子里一味地写,把稿子写出来,不仅不反复修改,连看都不看,就抱着一种碰运气的心理到处乱投。这样做下去,往往徒劳无益,最后落个苦恼万端的结果。

    他们中间的一些同志向我抱编辑势利眼,搞不正之风,致使自己被埋没云云。

    毋庸讳言,势利眼的编辑是有的,用掌握着对稿件的生杀大权谋取私利、拉拉扯扯无耻之辈也非罕见;因其作风恶劣,加之昏庸,肯定会使一可以成材的青年受到压制和埋没。但是,我认为: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里,在印刷技术发达、报刊出版机构众多的时代里,能够被某个人(包括编辑)压制和埋没的文学作者,只是些微小之材,只是些被别人扶扶就站着,不扶就趴下之材。具备了真本领的文学大材,这边受压可以从那边挺身而起,今日受压必定在他日大显身手;有真本领,靠真本领在文学道路上行走的人,归根到底谁也压制不住、埋没不了。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农村青年,应该志在成为大材,成为谁也压制不住、埋没不了的材料。这是对付文学界不良风气、保护自己、冲闯出去的最有效、最保险的策略。

    有的青年同志过地强调天赋的作用,而为自己不是“天才”而悲哀。甚至以我为证:一个只念过三年半小学的农然成了作家,这不是“天才”决定的嘛!

    人类中天才是有的,但我不是。如果说,我在文学创作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绩,那不是“三年半小学”学历给予我的本领的结果。换句话说,我不是靠三年半的文化水平写出我的作品。我十七岁开始立志于文学事业起,就一面工作,一面上业余学校,每学期都是成绩优良的好学生;二十二岁当了省报新闻记者,依旧坚持学习;二十六岁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随后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文化知识的补习仍然继续不断;三十岁写第一部长篇小说之前,我通读了《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并把史中评价到的主要作品,特别是名家名著,都找来读一遍。仅此一方面的基本功夫,一些中文系的学生也未必能做到。从十七岁到三十四岁“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我没有在半夜十二点前上床休息过,没有睡过一个午觉,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学习和写作上。这也能证实我不是个“天才”。我是靠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才取得一些创作成绩。

    搞文学创作,就搞建筑。身上有了建筑文学大厦的大本领,自然会有真正的文学大厦建筑起来。而大本领是由无数小功夫积累起来造就的。有志于文学的青年,得下决心、花苦力先打基础、备原料。基础不仅要打,还需打实;原料不但要备,还要备足。

    什么是一个作者搞文学创作的“基础”和“原料”呢?我个人理解是思想修养、社会知识和艺术造诣的“三合土”。用这“三合土”打文学创作的地基,也用这“三合土”制成砖瓦料来垒砌文学大厦。

    就思想修养而论,一个搞文学创作的人,都必须是有“思想”的人,都必须是有“政治头”的人。往大处说,作家都是思想家,大作家是大思想家,小作家是小思想家。思想进步的、革命的能成为进步作家和革命作家;思想落后和反动的,必将是没落作家和反动作家。但是,古今中外的文坛上,从来没有一个思想糊涂和愚昧无知的作家。些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受到社会上一些歪风邪气影响,以没有政治信仰和信念自诩,这是极为可笑的。他们本身活在世上没有坚贞的追求目标和鲜明的是非观念,连评价社会生活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标准都不掌握,却妄图写出反映社会生活面貌的、读者喜欢,且读后有益的文学作品,这跟既不会打地基、又不会造砖瓦木料、更不会认图纸,却偏要动手建造高楼大厦者,同样的糊涂和可笑。他们只能一事无成。

    我希望青年作者先在进步和革命的思想方面,通过学习而打实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发掘、分析、认识社会生活的武器。对现实社会生活有了正确的理解,才可以做艺术的表现;在这样基础上写出来的作品,就有可能深刻和高超。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一个文学作者来说,他的社会知识越丰富,对他的文学大厦的建筑越有力量、越有把握。所谓“丰富”,不是把原料准备到够写一篇小说或一本书开销用项的程度就停止,创作一万字的文章,应该备下百万字的材料,这样,写到格子纸里的那一万字的基础才算牢固。同样的,不是写农民只知道农民,写青年只熟悉青年,写今天只通晓今天,写中国只了解中国;而应当千方百计地使自己具有多阶层的、多行业的、历史的和社会知识。你所占有的广博的社会生活知识,能使你在所生活的有限的天地里耳聪目明,帮助你对专门研究和描写的对象加深认识、准确把握。

    文学创作者的思想水平,以及由思想支配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认识能力,不是通过议论直白出来的,而是靠艺术形象的刻划、故事情节的结构来表达,所以文学作者既要具备相当高的语言文字知识,同时又要具备相当高的艺术表现力,也就是文学才能。所以爱好文学创作的青年,不要一味地埋头写,要用更多的时间读书。读时不是一般地读,要结合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读熟读透,从而使自己渐渐摸着这一行的规律,找着门道。写小说的人,除了研究小说之外,还要研究电影、戏剧、诗歌等姐妹艺术,也要研究口头文学、民间文学的艺术,吸收民族文化的营养。总之,要对文学艺术中的十八般武艺,即使做不到件件精通,至少也不是个外行。

    不论政治思想的磨炼、社会知识的丰富,还是艺术造诣的提高,都不是“突击一阵子”所能奏效的,都得坚持一辈子:一边创作,一边打基础、备原料,兢兢业业,老老实实地做。这样文学的大厦将在你身后矗立如林。这样的人材多了,我们“农村文学”也就真的繁荣了。

 

                                           198625日通州镇

 

发表于《农村青年》1986年第5期。收入《小说创作经验谈》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