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三十三)马贵民(2)

标签:
浩然马贵民梁秋川朋友们文化 |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三十三)
(2)

未完待18日,父亲与马贵民来到沙石峪,会见了老书记张贵顺,并在他的带领下遍游他们亲手改变过的山河大地。下午与副书记闫宝玉、李凤元等人座谈、采访。
19日上午,他们又来到马兰峪参观县修配站,直到晚上才回到军营的住所。
四天的参观访问,父亲是愉悦的,虽然身体上感到有些劳累,但收获也是很大的。成果之一,就是父亲后来写出的《大地的翅膀》和《壮志篇》等散文。
访问归来的父亲立即投入了《金光大道》第三部的修改工作,在原稿的基础上,又用几天的时间在后面增写了九章。到11月底时,从某种角度讲,真正完成了《金光大道》第三部的草写工作。
父亲在蓟县军营写作期间,有些亲朋读者等人到此处来访、看望。这些人有的是事先约好而来,有的则是不速而至。对于不速而至的客人,有时会让父亲感到很为难。让父亲感到为难的,是因为当时正处在写作的关键时刻,创作思路和情绪实在不宜打断;而接待来人就势必会发生这种结果。遇到这样的情况,父亲只能在寒暄过后,简单交谈几句,便将客人“甩”给马贵民,自己则回去继续写作。
父亲在蓟县的军营里居住了近两个月,完成了中篇小说《三把火》和长篇小说《金光大道》第三部草稿等作品的写作,也与马贵民朝夕相处了近两个月。马贵民热情真挚的帮助,使父亲与他逐渐增加了了解,加深了感情,成为了好朋友。
12月15日下午,正在给业余作者谈写作的父亲忽然接到一个电话,让他回京看《金光大道》的电影样片。马贵民陪同父亲在晚上7点赶回北京,住在了家里。这大概是马贵民第一次住在家里,此后他再来京时,暂住在家里则属于家常便饭。
父亲本想回京看过样片后再回到蓟县军营,没想到一回来就被一堆杂事缠住而无法脱身,直到第二年的1月3日晚上才返回军营。
父亲在军营里还没有坐稳,就被单位派来的车接回去参加一个座谈会,于是,马贵民再次陪同父亲回到北京。到家没有两天,就从广播中传出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父亲只得又在京城里住了一段时间。
由于各种因素的积累和挤压,1976年春节时,父亲的身体出现了极度不适,被送进了医院。早已回到蓟县军营的马贵民得知消息后,很快就来到医院看望。经过近一个半月的治疗,父亲于3月18日出院,3月25日父亲生日这一天,马贵民又来到家中探望。第二天,父亲带着马贵民来到东四旅馆,看望正住在这里的张峻等几位河北作家朋友。
这一年的7月27日傍晚,父亲来到京郊通县,晚上住在县委招待所,打算第二天早上就到下面的公社去。谁知,凌晨发生了强烈地震,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一切都转入到抗震救灾之中,父亲也惦记着家里的妻儿,便赶回了城里,当天晚上又携妻儿来到单位避震。
地震灾情总也解除不了,消息时缓时紧,总在单位暂居着也不是长久之计,父亲的心里十分不安稳,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为妻儿担忧,尤其是为了孩子们。8月13日这天上午,父亲接到文化部的通知,要求他18日集中学习,准备出访朝鲜。这个通知更让父亲心神不安,但重大任务在身,也只能将孩子们丢下不管了。就在这天晚上,马贵民从唐山救灾前线上回来,给父亲带来部队首长的问候,也给父亲“带来了斗争下去的力量——我们不是孤立无援的!”第二天上午,马贵民又来看望父亲。尽管父亲很想和他好好地谈谈心,但中间总是来人看望而被打断。即便如此,等马贵民下午走的时候,父亲的心情比前几天好多了。
不知是部队首长主动提出的,还是父亲单位的领导主动找部队协商的,决定由父亲自己出钱出木料,部队派人协助,在家乡岳父家的院子里盖上一间二十平米左右、简单的坯座瓦顶房子,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妻儿有个能避震的地方,另一方面父亲自己也有了个能安静写作的场所,免得总是四处“流浪”,到处找地方。而马贵民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父亲与部队之间的联系人。
9月20日,父亲与马贵民一起,将盖房子用的木料拉到了岳父家,盖房的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由于朝鲜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出访朝鲜的计划取消,父亲于9月24日到上海修改电影剧本。父亲到上海后,与几个朋友说了自己拟在家乡盖一间小屋的计划后,大受赞赏,父亲自己的心里也对这个计划更加满意。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