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三十三)马贵民(1)

标签:
浩然马贵民梁秋川朋友们文化 |
分类: 资料 |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三十三)
(1)

1972年2月,父亲暂居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院内的一间平房里,紧张地修改着《金光大道》第一部。刚刚过完春节的假日,也就是2月21日的下午,他在出版社的住处迎来了一位客人。
来人是位20来岁的军人,名叫马贵民。他所在的部队就驻扎在父亲的故乡——蓟县。这是父亲与马贵民的第一次见面,两个农民的后代从这一天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在聊天中,马贵民向父亲讲述了他准备撰写有关叶洪海长篇小说的打算。两天之后,马贵民又来到出版社父亲的住地拜访。两个月之后,马贵民则利用到北京的机会第三次拜访了父亲。
这一年11月10日的早上,父亲在出版社接到母亲从家里打来的电话,被告知蓟县拍来电报,岳父病重,希望他赶快回去探望。
父亲的岳父杨泽是一位1938年入党、参加过冀东大暴动的老革命,幼年就成为孤儿的父亲,对杨泽既尊敬,又有如同生父般的亲情,得知消息后,自然心急如焚。但是,那天父亲已经约好要到京郊的卢沟桥公社,给那里的农村业余作者做一次有关写作的报告。情急之下,父亲想到了马贵民,于是立即给他打了一个长途电话,希望他能代表自己到岳父家看望一下。当父亲晚上九点多回到市内,得知马贵民已经把岳父送进位于蓟县的解放军269医院,病情已得到缓解时,才算把心放下一些。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父亲与马贵民的接触越来越多,几乎每次马贵民到北京时,都要来看望一下父亲,在家里吃一顿便饭,随意聊聊天。
自从《金光大道》第二部在1974年5月出版后,父亲就一直急于开始第三部的创作,怎奈杂事一件接着一件,缺乏一个能使人静下心来搞创作的环境,为此,父亲异常苦恼。父亲的好友、作家魏巍得知情况后,为父亲联系了一处远离城市的驻军,希望他能在那里安下心来写作。事有凑巧,魏巍给父亲找的驻军,竟然就是马贵民所在的部队。
1975年10月20日,父亲来到故乡蓟县的仓上屯,来到驻扎在这里的坦克师部队。马贵民是这支部队的新闻干事并热衷于文学创作,师首长分派他负责照料父亲生活和写作上的有关事宜。
在紧张的写作过程中,父亲有时也进行一下短暂的休整。每当到这样的时候,马贵民就陪同父亲到蓟县县城拜访一些老同志;到刘吉素、潘庄子父亲的岳父家和姐姐家看望一下;到王大郎庄、秦庄子等处看望老房东,或是晚上弄几听罐头在马贵民的宿舍里与他小酌几盅。
11月15日,《金光大道》第三部起草完毕。当父亲在稿纸上写完最后一个句号时,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手表,时针指在了下午4点58分。父亲在这天的日记里写道:“……多么沉重的一副担子,仿佛担完了一半路程。可以停几天,不是休息,而是加油、鼓劲,用更大的努力跑完下一半的路程!”
正如父亲在日记里写的一样,他要暂停写作几天,而这几天不是要躺下睡觉,不是要串门聊天,更不是要吃喝玩乐,而是要到农村去参观访问,补充一下养分,调剂一下精神。
父亲对历经千辛万苦而草写完成的书稿十分珍视,即便到农村去参观几天不在修改,也为了确保安全而要随身携带着。随行的马贵民在16日出发之时发现后,就建议父亲将稿件存放在部队营房。父亲害怕出现意外闪失不同意,直到马贵民说明不是放在宿舍,而是存到师司令部保密室的保险柜中,父亲这才放心地把稿子交出来,并对马贵民说:“此刻,如果谁想让我疯了的话,就把这些稿子付之一炬!”
父亲在马贵民的陪伴下,来到河北省遵化县,访问了他向往已久的全国农业先进单位西铺和沙石峪等地。16日下午,他们来到西铺,会见到一直敬慕的王国藩,随后参观了村展馆、王生旧居和副业大院。到了晚上,因为还没有正式开始采访,父亲对这次行动是成功还是失败,心里没有底。第二天早上,西铺的党支部副书记王顺向父亲介绍了西铺发展情况,下午又陪同父亲、马贵民到机务队、西大梁地里参观、采访。一天下来虽然很累,但父亲感到采访是成功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