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读书小议》
——跟文学青年聊天之三
(1)
一
苗木活着靠土、水、阳光,以及氮、磷、钾等肥料的营养:缺少这些,就不能长出叶子,就不能结出果实。
爱好写小说,写诗歌和写剧本等等的青年同志,在自己摸门路、长本事的过程中,也需要各种营养,其中一项重要因素是“文学”营养。
缺乏文学细胞的人不可能成为文学家;文学细胞能够通过吸取文学的营养而渐渐地培育起来。
二
一个写作者的文学营养,吸取于许多方面;要设法广开门路,从各种方面吸取文学营养。
可以从活生生的人与大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发生、发展的关系中吸取;
可以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歌,各种口头文学中吸取;
可以从戏剧舞台上、电影银幕上和电视荧屏上吸取;
可以从书本上吸取。
……
排成铅字、装订成册的书本(包括报纸和杂志),是爱好文学青年们吸取文学营养的重要方面。这方面营养的餐桌,极自然地得到重视,时时被“饥饿”者们抓住不放。
但是我要提醒年轻的朋友们:书本,只是文学营养的餐桌,而不是厨房,更不是生产千万种食物的肥沃土地!
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多么含有诗意的警句!这是多么为人折服的名言!
这诗句、名言,决非古人闭门杜撰的,而是经验之谈:字字都是心血的结晶。
然而,在接受和运用这个经验的时候,必须具备个前提条件:“读破万卷书”的“下笔”者,起码得有一定的社会和人生的实践经验;并把“读”跟自己的这种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如此而行,“神”才有光临的可能。
耳不闻窗外之事,眼不观窗外之景,心不念窗外的人群与社会动态,只靠闭门读书,即使读破了两万卷书,也决不会变成在艺术创作上有成就的作家和诗人,兴许只是个书呆子!
四
爱好写作的青年,大部分都身在工、农、兵、学、商各种劳动和工作的岗位上,即所谓“业余作者”。这些同志空闲时间极少,要珍惜,要科学的利用。那么,他们在汪洋大海一般的文学书刊面前,读些什么样的书,收效多而快呢?
一、适当读些言之有物的文学理论书;
二、主要读文学作品,重点放在精美之作;
三、最好把文学理论书和文学作品搭配起来读,穿插在写作和生活的空隙间读;
四、随便地读点闲书和非文学性的书。
我在初学写作的时候,在这方面走过弯路。开始,单纯啃讲文学原理的厚本书,很费力;多数不懂,弄通一点,也是空的,变得眼高手低。继而,丢开理论书籍,光看文学作品,结果因缺乏分析鉴别能力,“胃弱”,吸收的东西很少。最后,让两者搭配起来进行:先读作品,自己先对读过的作品做番思考,把印象和感受缕一下;按照自己的所感所想,大胆地对其肯定和否定。接着再读评论者写的有关这个作品的评论,拿他们的看法跟自己的看法比较,肯定自己正确的观点,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观点,补足自己的缺欠,提高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吸收营养的能力。在评论文章中遇有知识性问题或专门术语,再翻阅文学原理之类的书。这样一来,使我渐渐地丰富了文学知识,加强了文学素养,也促进了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
学习写作的人读作品,得有自己的“门道”,不可跟一般读者等同起来,不可把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和目的降到“追故事”、“看热闹”、“解闷儿”的低水平。
学习写作的人读作品,不能专为“摘录”精彩的字句,以装饰自己的作品;更不应该把它们作为“照猫画虎”的图样和模型。至于抄袭、剽窃人家的作品,更是缺文德、没人格的勾当,实在可耻可悲可气!我们决不干!
学习写作的人读作品,要像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得到一部未见识过的新式机器那样,研究它的性能,分析它的构造,掌握它的原理:先把大件拆开来认识认识,后把小零件卸下来逐个琢磨;反过来再把它重新组合起来;从而了解这部新机器的全貌,摸到一些制造它的规律性的方法和经验,最终运用到自己的生产和发明中去。
每个学写作的青年人,都应该找几个自己喜欢的作家的全部创作摸熟吃透;把自己有兴趣的文学作品,拆开来、组合上,反复揣摸,从中找到这些作家认识社会生活和表现社会生活的线路,看看他到底有几套手法、几把家伙?哪种自己可学?哪把自己可以借来一用?
这样读文学书籍的方法方是正经的方法,才能够吸取营养、强壮自己。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